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臨高啟明 - 第九十四節 印刷作坊

第九十四節 印刷作坊[第1頁/共4頁]

“好,那就由小老帶路了。”掌櫃的站起家來,關照了伴計幾句。當即引著他們今後院而去。

芑山先生就是張自烈。舊時空曉得此人者未幾。周洞天卻曉得:他在印刷所的時候用當代印刷設備印刷了一些圖書,此中有《康熙字典》。而《康熙字典》的底本之一《正字通》恰是這位芑山先生的作品。

刻好的書板被送到院子中,散工們挑來一桶一桶的熱水沖刷雕好的板,洗去木屑墨痕。呆板過程就完成了。

牆壁的空缺處,吊掛著青藍班駁的寶劍,上麵是一張放著琴磚的紫檀木幾案,放著一張古琴。一隻萬積年仿宣德爐中嫋嫋的冒著青煙,一股芳香芬芳的香氣淡淡的飄散在空中。

周洞天重視到這裡的廳堂架空很高,並且院落與院落之間都有很高的風火牆。印刷冊本要利用儲存大量的木料、紙張和冊本,這些全都是易燃燒之物,院子中的蓄水池和斷絕各院的風火牆起得就是防火的感化。

這裡的環境的確不錯,這所潘建元書坊在鋪麵房和後院門之間,有一個小小的院落,石子鋪設的小徑旁種著多少修竹,地上安排著各種盆花,春季的陽光下一派姹紫嫣紅的氣象。

第九十四節 印刷作坊

一行人穿過後院門,走過夾道,劈麵是一堵久經風雨剝蝕的風火牆,門樓聳峙,飛簷翹角。此處就是印刷的作坊。房屋的情勢以青磚、白牆、黑瓦為主。

一頁書就是一塊板。一部書如果有三百頁,就得有三百塊書板。破鈔的人力物力不成計數。因此不曉得市場遠景的書稿除非是私家本身出資刊刻,不然很難獲得出版。冊本的希少、高貴也就不敷為奇了。

周洞天曉得張自烈當時是南京國子監監生,並未中過進士。看書店掌櫃的口氣,明顯這位芑山先生對八股文的成就很高,乃至於他賣力編撰的闈墨成了一種號令。

潘建元書坊的謄抄職員總有十幾號人,和周洞天設想的相反,他們滿是真正的“抄書匠”,固然識得字,能寫一筆標緻的楷書――還能寫反體字,卻冇甚麼文明。做得美滿是機器式的事情。因此在普通的圖書中錯字、脫字、彆字,乃至文理不通的狀況常常呈現。以是書坊老闆也得雇傭――不過普通是用“延請”這個詞――幾個文士充當編撰、校訂。一些不如何講究的書坊就會省下這筆用度。

正廳裡,刻字工人們正在伏案勞作。一塊塊遵循尺寸開好的空缺書板被堆放在廊簷劣等待利用。雕鏤好得書板則堆放在彆的一麵。廊簷下各種書板堆積如山。掌櫃的說較好的雕版質料多用梨木、棗木。果樹木質地堅固紋理細緻,代價又不貴,是刻書板的最好質料。災梨禍棗這個成語恰是出自於此。

因為好得底本相稱首要,以是書坊的老闆常常本身就是有眼力的版本學家,長於從舊書店故紙堆裡搜尋到有效的底本。有的書坊老闆則交友馳名的藏書家,以獲得他們私藏的各種善本和少見的冊本。在南京、姑蘇和杭州另有一批集文人、藏書家於一身的所謂刻書家,他們多數是飽學之士,本身又是有財有勢的縉紳:如曾經刊刻出版了《本草綱目》的南京藏書家胡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