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臨高啟明 - 第三百四十三節 朝政

第三百四十三節 朝政[第1頁/共4頁]

宮裡的鼓樓已經打了三鼓,但是禦前的牌子們仍然在悄悄的剪著燭媒。看模樣,明天天子又要徹夜批閱奏摺了。

{飄天文學感激各位書友的支撐,您的支撐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這話說出來極有震驚力。自從隋代開鑿運河,唐朝開端東南成為王朝的財賦所出之地,漕運就成為維繫王朝運轉的大動脈。每年春季源源不竭北上的漕糧暢達與否能夠說是關於到王朝的存亡存亡的要政。

“海上行船,漂冇是不免的,隻是一定都是天災。”趙引弓點了一點,隨後又說道,“先生請想:大元享國雖短。亦有九十七年。如果漂冇如此之多,大元恐怕連七年都保不住。”

但是如許讓他感到欣喜的奏摺並未幾,每天流水般送到他禦案上的老是無窮無儘的壞動靜。比來幾個月,登州兵變成了困擾他最多的朝務。

“諸臣工說是要治孫元化之罪,不過是意在周玉繩罷了。”他在心中如許暗想。心中有些迷惑,這此中莫非有黨爭的事情?天子最忌諱的便是這“黨爭”。

並且徐光啟、周延儒兩位大學士極力為孫元化擺脫,奏請天子讓他待罪效力。

但是普通人對大海都有害怕之心――特彆是中國如許的傳統大陸國度,除了本地住民以外,多數人都感覺坐船出海是九死平生的事情,何況將數十萬石的糧食裝在海上漂洋過海!想想就感覺不甚放心。

固然終究張溥也冇有給趙引弓一個切當的答覆,但是趙引弓感遭到本身此行的目標大抵已經達到了。

“那先生覺得,漕運廢弛既是底子,漕米苦民之事當作何解?”

張溥是學富五車之人,曉得廢河改海並非趙引弓的首見。疇昔早有人這麼說過,並且元朝的漕運恰是海運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而非北京,何嘗冇有“就近取糧”,靠近當局財賦供應地,減少轉運本錢的考慮。

乾清宮裡。在深夜仍然亮著燈光。

大怒之餘,他幾次想將孫元化撤職拿問。但是每次都冇有下決計。

兵變這類事情,本來已經不算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從天啟年間起,軍隊日漸放肆,此起彼伏的鬨餉、兵變,毆打文臣殛斃將領已然成了家常便飯。特彆是東江,自從毛文龍被斬以後就一向冇有承平過。冇想到現在東江的遼人竟然在登州起事,公開占有州縣,殛斃官員起來。

眼下,最讓天子感到頭疼的是由此而來的狠惡爭辯。

如許的結局對他來講已經是很好的了:髡賊總算冇有成為一患,瓊州府淪陷的各縣也已經光複。大明在東虜和流寇上流了太多的血,再也經不起一個新得髡賊了。廣東方麵固然損兵折將,但是總算冇留下後患,光如許他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孫元化從登州突圍逃出以後,現在正在萊州安插防務和進剿事件,如果這會將他拿下,一時半會也無合適的人選接任。其次,登萊一帶的軍隊大多是孫元化統帶過得,新派巡撫去,恐怕會軍心不穩,萬一再鬨出事情來豈不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