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臨高啟明 - 第五十四節 貿易協定

第五十四節 貿易協定[第1頁/共4頁]

有了酒做光滑劑,談起事情來就輕易多了,也乘機套問出很多本地的環境。峒主姓朱,不過這個朱可和朱元璋冇甚麼乾係,他們家是所謂的:“芭蕉的孩子”。世代是這村的頭人。萬積年馬矢暴動的時候,臨高的很多黎峒也捲入了。唯獨他家冇有捲入,事情停歇以後,就把鄰近的村寨都歸併成一個峒,封了峒主。全部峒有七個村寨構成,男女老幼二千多人,是臨高本地很大的一個峒了。

峒主又彆的送葛布十二匹。葛布是明朝的海南名產,因為吸潮散熱,是做夏季衣服的初級布料。每個被歸還的俘虜人家,各饋送豬一頭作為放人的謝禮。各方皆大歡樂。朱峒主傳話叫各村的奧雅都來喝酒,在宴席上取出兩枝箭來,他先讓人大聲的把和談內容都唸了一遍,然後在箭先砍了九刀,接著又把彆的一枝箭給陸榮。

“如許好的刀,就是到縣城裡也買不到。”峒主抬開端看著他們,非常的驚奇,“你們從那裡來,瓊山?”

代價上麵,文德嗣決定不采取高價剝削的體例――象那些肩挑手推的小商販那樣做買賣的確能獲得暴利,但是形成的成果就是能賣出去的東西也非常得少。當然當代的出產力程度低下,運輸才氣低,路途上又有風險。高價暴利的體例還是說得疇昔的。對穿越眾如許把握了大範圍產業化出產才氣的人來講就分歧適了。食鹽代價過於昂揚,贏利是很大,但是公眾就會把食鹽耗損壓到最低的活命程度上,成果還是賣不出多少鹽來。代價一旦低了,公眾對食鹽的耗損量頓時就會上升了。

峒主是個老頭子,頭髮已經發白,神采也不甚好――厥後他們才曉得峒主五十剛出頭,不過遵循17世紀的標準在任那邊所都算個老者了。陸榮獻上了特地籌辦的禮品:一瓶紅星二鍋頭、一包冰糖和兩把折刀。

慕敏探聽臨高有多少黎人,這個朱峒主本身也說不清,除了本峒,臨高熟黎另有十多個峒,有編都圖的,又不編的。人數少得幾百,多得一二千。過了番豹山再往南就是生黎的處所了。除了他們,四周另有叫加茂黎的黎峒,總而言之,黎族內部也相稱龐大,因為說話和餬口風俗不一樣,來往未幾,乃至不大通婚。

至於官府,朱峒主說比來兩任縣令還好說話,需索未幾,每年把定規錢送到了也就不來羅嗦了。隻是比來幾年路上不大平靖,來黎區的漢人小販少了很多,鹽本來就貴,現在代價更高了。要海商們能運鹽來得話,有多少要多少,他們情願用獸皮、紅白藤、檳榔和牛來換。接著阿誰被他們賄賂的符頭人提出,最好能發賣些鐵器來,這裡耕具刀具都很缺。

海南所謂的黎峒,大抵以天然地形為邊界停止分彆的,普通由幾個村莊構成。峒主都獲得過官府的承認,世襲職務,發有印信、銅牌的憑據。峒主、土舍之類的黎人土官,一是彈壓百姓,保持處所治安和社會次序;二是每年定時完成官府派下來的各種分攤,這裡有官麵上的賦稅,也有官吏私家的“吉錢”。當然少不了他們本身的支出――土官不管大小,官府都不給俸祿,得靠本身去征收。換而言之,隻要你每年把該繳的各種官麵上私麵上的“分子錢”定時交納了,土官在本身的領地上想乾甚麼就乾甚麼,根基就是一土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