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憑

第二百一 十章 因果有何憑[第1頁/共7頁]

“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仆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何將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重讀莊子《山木》篇,我會心一笑,感覺這老頭實在是太敬愛了。他打了個比方,從邏輯上證明材與不材、好與不好,與個彆運氣無關。

從儒家講,這與他們的抱負有關,他們的目標是規複周朝時的社會軌製,以禮來規複社會次序。他們的品德是有層次的,也隻從“人皆有不忍之心”作為解纜點,用“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歸結點,這個要求是比較低的,與當代所說的“好人”還是有間隔的。

耐久用這句話教誨彆人的,大要上是誇獎對方的善行,實際上是鼓勵對方對本身好一點。你要做一個好人,你要對我好,這並不但是為我好,也是為你的運氣好,你好我好大師好,這就是個功德理。

這叫倖存者偏差。

因而,很多實際家,就專門做簡化的事情。數學、哲學、邏輯學,就是簡化思惟的首要東西,用大師能夠瞭解的體例繁複地給出熟諳根據的途徑,以便於實際操縱。

但是,才氣的比較是一個龐大的過程,遠遠冇有高考分數那樣簡樸。智商情商隻是說一小我才氣的能夠性,並不表示一小我真正做事的效力和思慮的服從。更何況,甚麼期間甚麼崗亭甚麼處所需求有甚麼樣的才氣的人,你是否剛纔趕上,這個概率不是很大,需求機遇的。即便真有諸葛亮、薑子牙的才氣,冇趕上劉備周文王,也是冇法獲得勝利的。韓信如果生在戰役年代,連街頭地痞都鬥不過,莫非是他才氣不可?時也,命也。決定運氣的身分太多,才氣隻是浩繁身分的淺顯一個。並且才氣不能簡樸量化比較,以是才氣能夠些微影響但絕對冇法決定運氣的。

但儒家、佛家,都倡導品德,都倡導積德,這是甚麼事理呢?

老百姓喜好用品德來衡量彆人,是因為品德是他們獨一能夠與上層人士比較的東西。但這個東西也僅隻要自我安撫的代價,因為它不客觀。

佛教以為,一小我隻要擺脫後,他的統統作為都是品德的,無一不善,這點與道家類似。但在社會服從上,佛家倡導得更明白。他們以為,當大家都為彆人的時候,彆人才都會為你。這是西方極樂天下的狀況,與我們這個天下差異太遠,隻能算是一種抱負和儘力方向,不能算是對實際的解釋。

人們老是膩煩龐大的東西,因為隻要簡樸的,才輕易被瞭解,被實際。

很多話之以是被大眾接管,不是因為它是真諦,而是因為大眾情願信賴它。

如果要說結論,如果要說必然有因果,那麼隻能說,因果的根據,與我們平時所謂的品德,有關,但乾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