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一名隱士的前半生 -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冊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冊[第1頁/共7頁]

1、如來法身若隻是以上所述如許,為何另有好邊幅的佛身呢?

2.然後自我按摩7、八次,讓腹中的氣全數排擠體外,完整規複身材本來的模樣。清虛安好,身心調劑地很溫馨。如許狀況,能安下心神,使本身彷彿泛動在清幽中,氣味感受清爽涼意。如此,緩緩收轉意裡。感受本身的靈魂純潔、清楚,心腸潔白。清楚地察看,身材表裡都是空淨。這就是心性寂滅。

7、如果弟子問:唸佛要麵向西方嗎?

8、簡述五種開悟體例

非論白日早晨、行住坐臥,常常如許察看。就明白了,本身身材如同水中月、鏡中形象、熱時的炎、空穀反響。若說這個身材存在,到哪都不成見;若說身材不存在,清楚就一向在麵前。諸佛法身,也是一樣事理。

善男女,若情願入一行三昧。該當在安逸的處所,捨棄各種邪念,不想任何事相,用心於一佛,稱念該佛號。端身正對著該佛的方位,相續不竭地用心唸誦一佛名號。如許意念相合,就能見疇昔、將來、現在諸佛。

我(擔當)這法門的綱領,是根據《楞伽經》記錄:‘諸佛心第一’;又根據《文殊說般若經》記錄:‘一行三昧,即唸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唸佛就是念心,求心就是求佛。為甚麼如許說呢?因為認識無形,佛無形,佛無邊幅。若能明白這事理,就是放心。常憶唸佛,不起攀登心,那麼統統相狀便毀滅,劃一無辨彆。進入這境地,那麼憶唸佛的心也逐步消逝,不需求再向進步階了。

如許的心,就是如來實在法性之身,也叫正法;也叫佛性;也叫諸法實性實際;也叫淨土;也叫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也叫涅槃界、般若等。稱呼固然有無量種,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這如來實在法性之身,又無能觀見,又能觀到它的本意。

此人憬悟到本身起心動唸了,就察看開端動唸的阿誰環境點,它完整冇有起來過。這心隨環境動念時,動機不從十方來,也無處可去。常觀心的‘攀登’,以憬悟察看妄識、思惟、邪念。亂心不起,心就能‘大略的安寧’。若能安住內心,不再因環境起念,隨定力保持寂定,隨定力停歇各種煩惱,不再造作新業力,這就叫‘擺脫’。

就是通過‘空淨眼’專注看一個物體,不管白天早晨,一向如許不動。內心如果狼藉出去,立即收回來,如同繩索捆綁著鳥的腳,鳥想飛走就拉返來。整天如許看,不要停下來。如此邪念消弭,心天然定下來。

各種經文的觀想體例,固然有多種。但是傅大師所說的,卻獨獨倡導‘專注於一個物體,意不挪動’。

如果運用心的人,有近似上述表示,那都還隻逗留在相狀上,未證得至心。得至心的人,對本身的認識了了清楚。久後,此人法眼天然開啟,善能辨彆不實在的和弊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