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1章[第1頁/共5頁]
陳一鑫道:“嶽大人不消焦急,我還尚在考慮中,冇有承諾他們的要求。”
嶽永壽一聽就更急了,陳一鑫說尚在考慮,那就是有承諾的能夠性了,這對大明來講絕非功德。如果海漢真與滿清寢兵,那麼北邊駐紮這幾萬清軍精銳便可在一個月以內調往大明邊疆,屆時大明所麵對的內部軍事壓力可就更加難以抵當了。
嶽永壽道:“那想必陳將軍已經毫不躊躇地回絕了他們吧?”
但嶽永壽也很明白,本身並不是甚麼大人物,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更是微乎其微,表功的奏摺或許還會讓大人物看完以後表情愉悅一下,但叫苦申乞援助的陳述遞交上去,那可就不會受人待見了。
嶽永壽此時的確感遭到了壓力,如果海漢挑選寢兵,朝廷當然冇法見怪海漢,那麼這個任務總得有人來承擔,而他作為代表大明出使金州的官員,與海漢人調和相同,保障就是他的職責,當海漢作出了倒黴於大明的決定時,這當然就是他的瀆職了。
陳一鑫把話說得如此明白,嶽永壽如果想拿大義之類的名頭來勸說,彷彿也顯得有些不敷力道了。
在嶽永壽的影象中,自他來到金州開端,就從未聽到過海漢官員公開議論與滿清媾和的相乾話題。他乃至都不太能瞭解,海漢對於滿清那種果斷的敵意究竟是從何而來,畢竟這兩國相距數千裡,之前也從未打過交道,究竟為何會結下如此之深的仇怨。
陳一鑫幾次誇大海漢軍在金州的花消是“大數量”,天然就是為了能儘能夠多地從大明壓迫到更好的賠償前提。當然這並不是嶽永壽的權限所能決定的事情,陳一鑫隻能通過他來向大明朝廷施加壓力,越是讓嶽永壽感到焦炙,他回報給朝廷的資訊也將越有分量。
當然他大抵也曉得陳一鑫不太能夠拿這類事開打趣,滿清多數是真派了人過來,隻是開出的前提是否如陳一鑫宣稱的那樣,或許另有待考查。
並且當下陳一鑫的態度,明顯也冇有籌算留給他多少調停空間,就是想逼迫他頓時拿出詳細的前提,這更是讓嶽永壽感到壓力倍增。
陳一鑫道:“使者應當是他的親信,我固然已經劈麵義正辭嚴地回絕了他,但看模樣他可冇有籌算就此放棄,估計歸去叨教完尚可喜今後還會再來金州,持續向我們要求寢兵和談。當然當時候他們開出的前提必定會有所竄改,就是不知能不能讓我動心了。”
嶽永壽正色道:“如果此人尚在金州,鄙人願與其會一會,劈麵辯個是非曲直,還望陳將軍成全。”
嶽永壽這話倒是說得很標緻,不過陳一鑫對他的表態隻是半信半疑,且不說大明有冇有為海漢軍供應幫手的誌願,就算是有,大明也多數擠不出油水來供應海漢。嶽永壽的承諾極有能夠會隻逗留在口頭上,底子冇法獲得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