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5章[第1頁/共3頁]
這些移民人丁不但極大地減緩了外洋殖民區對勞動力的需求,並且也處理了原大明統治區內一部分貧困人丁的生存題目,大大減輕了這些地區的社會壓力。
1649年8月,闊彆故鄉多年的李淏終究重新回到了朝鮮半島。他在海漢官員的伴隨之下先回了一趟漢城,但李凒卻並未準予他入城覲見,而是在城外的行宮召見了他。
這些人丁敏捷添補了包含台灣、濟州島、日本佐世保及南海各地在內的海漢殖民區,僅官方統計的數據,在1649-1651年期間,起碼有近二十萬人從大陸地區遷出,移民到海漢治下的地區。
李淏的轄區內以山區地形為主,合適停止農業開辟的平原耕空中積有限,首要都集合在平壤四周的臨海地區。但這並不會影響他治下地區此後的生長,因為朝鮮半島上的天然資本,也有大部分都是漫衍在這一地區,特彆是煤鐵礦藏,幾近全都集合在半島北部。隻要海漢此後賜與攙扶,北方的生長遠景並不會比南邊差。
在接下來的兩年當中,執委會將首要的精力都用在了消化和管理兩廣福建地區,冇有再主動建議對外的軍事行動,大範圍的殖民擴大活動也暫告段落。
這當然不是李凒本身的意義,而是海漢對他提出的要求。他固然不太甘心被分權,但這總比被李淏直接取而代之要好一些,把他支到平壤去,也能製止讓他留在漢城交友朝廷大臣。並且安然、鹹鏡兩道毗鄰滿清,邊防壓力不小,如果此後出了甚麼不對,到時候再拿捏李淏也會更輕易一點。
大明朝廷當然也重視到了這類不好的趨勢,但他們對此所能采納的辦法實在未幾,一旦行動大些,搞不好又成了海漢脫手兼併自家國土的藉口。但眼睜睜看著敵手挖本身的牆腳,又實在心有不甘,崇禎便下旨讓各地加強對流動聽口的管控,試圖通過這類限定來禁止人丁流向海漢統治區。
在同一期間,位於黃渤海地區的遼魯殖民大區也迎來了一波人丁增加的大潮。因為天然災害和貧富差異減輕等啟事,大量費事公眾開端主動往餬口相對充足的海漢統治區遷徙,同時一些故鄉在關外的公眾也開端向海漢統治下的遼東地區迴流。
王湯姆此時已經五十多歲了,他深知本身能夠等不到海漢將擴大方向轉到大洋此岸的那一天,而海漢水兵此時在東亞範圍內已經可謂無敵,對他而言這個水兵司令的職位也不再具有應戰性了,由此他也成為了海漢建國以後第一名主動辭職離職的海漢軍初級將領。
兩兄弟闊彆多年,現在再次相見,卻全無靠近感,反倒是都抱著較著的防備之意。李凒擔憂海漢送這個兄弟返來的目標是奪權,而李淏也怕兄長將本身視作了威脅,動手對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