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瓷土[第1頁/共3頁]
仿照銅器情勢的鼎,式樣較多,有一種鼎直口淺腹,口沿的一端裝一個獸麵,與此相對稱的一麵飾獸尾,獸首昂揚,頭尾呼應,外型奇特。紋飾仍取吳越地區流行的S紋。原始瓷的這些外型和裝潢氣勢,顯現了吳越文明的一個側麵。秦漢期間的原始瓷與戰國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起首是胎、釉質料分歧。從少量顛末測試的標本中能夠看到,西漢原始瓷胳猜中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較高,前者達17.23%,後者是2.97%。春秋戰國時,蕭山茅灣裡和紹興宮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鋁和氧化鐵的含量彆離是:茅灣裡為13.69%與1.68%,富盛為15.19%與2.12%。坯中氧化鋁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能夠在較高的溫度中燒成,天生較多的莫來石晶體,從而進步陶瓷器的機器強度和燒成中減少成品的變形。莫來石又稱富鋁紅柱石,無色,晶體呈柱狀或針狀,熔融溫度約為1910℃,是陶瓷成品的首要構成部分。但在燒成時若窯內溫度達不到它所需求的高度時,不但不能達到增加氧化鋁的目標,反而會使坯體疏鬆,燒結環境很差。氧化鐵的引入,就不成製止地給坯體帶來色彩,在氧化氛圍中燒成,胎呈紅色,在複原氛圍中燒成胳呈灰色,氧化鐵含量越高,胎的色彩越深。以是秦漢期間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燒成溫度比較高的產品,胎骨緻密,擊之有鏗鏘聲,多數胎質粗鬆,存在著大量的氣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戰國期間的細緻、緻密,嚴格他說隻能稱“釉陶”。胎質粗鬆,從斷麵中還可看到較多的砂粒,申明質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煉不及戰國期間邃密,比較隨便。秦漢期間原始瓷的釉層較戰國時的厚。但釉色遍及較深,呈青綠或黃褐等色,很能夠釉猜中氧化鐵的含量較戰國時的高。並且由戰國時的通體施釉變成口、肩和內底等處的部分上釉,上釉的體例由浸釉變成刷釉。申明兩種原始瓷,從釉推測上釉工藝存在著較著的分歧。
到西漢晚期,瓿的形體變得又高又大,斂口、寬平唇、圓球腹、肩部的雙耳已大大低於器口,形如大罐。進入東漢今後,原始瓷瓿已不再出產,為印紋陶罍所代替。鼎漢初的原始瓷鼎由戰國期間的陶鼎演變而來,獸蹄形三足較高,附耳高翹,耳根凸起。蓋似半圓球形而頂麵稍平,上附三個高鈕,仰放時可當三足用。西漢中期,鼎的雙耳短直,獸蹄足明顯變矮,逐步與底平齊乃至完整消逝,蓋鈕也逐步變小而成乳釘狀,像個罐形。西漢晚期今後,鼎與盒等仿銅禮器不再出產。壺自漢朝以來,一向是各地窯口出產的大宗產品。漢初的原始瓷壺,口部微向外侈,頸部較長,器肩斜鼓,並裝有人字形紋的對稱雙耳,腹下圈足較矮,稱為圈足壺。到西漢中期,口緣趨勢喇叭狀,頸部收縮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趨低矮乃至變成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環形,也有在雙耳上端貼鋪首或難塑龍頭的。到了西漢晚期,壺口已較著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圓,極少發明圈足。雙耳常作鋪首銜環。長沙五裡牌漢墓出土的喇叭口壺,耳部配裝活動的鐵環,是非常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