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百萬大軍(二)[第1頁/共3頁]
對於中國史乘一貫采取塗改與爭光楊廣的風格,我還是更加信賴本國史乘所記錄的。實在對於《資治通鑒》所記錄楊廣的此次出兵兵力的範圍和安排的記敘,本身就衝突頗多,讓人生疑。
如許楊廣此次的實際出兵數量以及頭緒就清楚了,至於《資治通鑒》所記錄的人數,我以為形成這些衝突的啟事,一是混合了楊廣招降鼓吹和實際軍事打擊所用軍隊數量標不同,二是我一貫以為的傳統史學家對於楊廣的弊端老是有誇大塗改的懷疑,因為厥後的李世民出征高句麗是也有五十萬擺佈且失利了,在唐人的史筆下楊廣失利的軍隊必定要比他們的天子多上一倍的的兵力了,不然如何構成對比呢。
但是在日本和韓國的史乘裡記錄的此次隋軍出征的人數卻與中國史乘記錄的相差甚遠。據《日本書紀》卷22推古天皇廿六年秋八月條記錄“高麗遣使貢方物,因以言:隋煬帝興卅萬眾攻我,返之,為我破。”此是高句麗使者對日本朝廷所言,當然不會忌諱乃至另有誇大以顯本身強大的能夠。一樣在韓國史籍《三國遺事》卷3《興法第三・寶藏奉老普德移庵》引《高麗古記》雲:“隋煬帝以太業八年壬申,領三十萬兵,渡海來征,十年甲戌十月,高麗王上表乞降。”卷4《義解第五-圓光西學》記錄:“此時高麗、常侵邊鄙,王甚患之.欲請兵於隋,請法師作乞兵表。天子見,以三十萬兵親征高麗。”圓光作乞兵(師)表,《三國史記》將其繫於新羅真平王三十年,即隋大業四年。據日本以及韓國的史乘記錄,楊廣派出征討高句麗的隻要三十萬人,它與中國史料記錄的人數相差太遠,的確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哪個記錄更靠近究竟呢?
其1、日遣一軍,四旬日發完,當有四十軍,但實際擺佈十二軍家禦營六軍隻要三十軍;其二,在《資治通鑒》的後文中記錄九軍渡遼打擊平壤時是九個軍共三十五萬人,則每軍將近34000人,如果是司馬光記錄的四十軍的話則大甲士數就有130多萬與11多萬還是差幾十萬,再者後文提到的打擊平壤的九軍三十五萬人還至遼東城唯2700人,遵循這類說法能夠很明白的說九個軍冇有一個軍的軍隊保全了,但後文卻明又說衛文升一軍獨全,即便其他八軍全軍淹冇.也不該隻剩2700人,何況“薩水之敗,高麗追圍薛世雄於白石山,世雄奮擊,破之”,“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即隋軍在疆場上並非一敗塗地,由此可見司馬光《資治通鑒》關於這場戰役人數的記錄自相沖突,這就讓人不能不質疑其實在性。相對於韓國史乘記錄的楊廣隻是出兵三十萬來看就更讓人佩服,想想高句麗使節在出使應當算是敵國的日本時,對於本身打敗的隋甲士數必定是有多大就說多大,乃至擴大來在日本人麵前閃現本身的強大,以是說連高句麗史乘的記錄的三十萬都有能夠有必然的水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