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商人運貨的厘金列表[第1頁/共4頁]
有明一代,人丁數最多為1000多萬戶,人丁銀為140萬擺佈,不管是占正賦2100萬的比例,還是加了三餉4100萬後的比例來看,都隻是一個零頭。
記得,錦衣衛批示使駱養性給他的奏摺上,廣東肇慶的“黃江稅廠“,一年才戔戔的商稅銀37350兩,明麵上纔有40000兩不到的銀子,這是最最忠心的錦衣衛批示使駱養性奏摺上所奏。“黃江稅廠“是廣東最大的稅廠,崇禎覺得批示使駱養性就算貪一點,“黃江稅廠“,能有個50000兩銀子就差未幾了。
但是,明朝恰幸虧他手上滅亡了,因而乎汗青讓他背上了“亡國之君”的惡名,彷彿有點不太公允。人們隻能感慨他生不逢時,停止委宛的解釋。《明史》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那意義是說,明朝滅亡的禍端是萬曆天子朱翊鈞一手種下的。
大學士陳演就持續講著第二幅圖例,“以往,我大明兩京十三省二百三十六個稅場,印信較簡樸,凡是開個便條上麵蓋上印章便可成為‘交’稅的憑據,‘交’稅者則在衙門征稅官的賬冊上的名字下方按指模,由此一來就給那些衙門征稅官供應了高低其手的機遇。
崇禎看的入迷,俄然大學士陳演冇了聲音,他頭也不抬,就說了一個字,“講。”
首輔周延儒聚精會神的聽看大學士陳演的畫上圖例,抬開端這才現在,崇禎正看著寺人王承恩送疇昔的一本冊子,應當就是曹雅興得“販子運貨的厘金列表”。
到了崇禎年間,有北方官員看江南要地肥的流油,就奉告崇禎,要重新再加蘇鬆的賦稅。而“蘇鬆重賦”是晚明人們的共鳴,江南的官員要求大明內閣減免賦稅的合法來由,也使得這一地區成為當局持續減輕田賦的禁區。
明朝稅收以什物稅為主,固然萬積年間張居正實施“一條鞭”稅法。但是到了崇禎十四年間也隻要白銀800多萬兩,其他為米2000多萬石、麥580多萬石,合計米麥2500多萬石,草1300多萬束/包、絲綿320萬兩、白麻12萬斤、棉花25萬斤、絹25萬匹、棉布18萬匹、鈔6500多萬貫、錢8200多萬文、茶葉20多萬斤、膽礬22萬斤、鐵44.8萬斤,紙120萬張,柴炭2259萬斤、木料2519萬斤以及其他雜項。
實際運往都城的白銀,才戔戔二三百萬兩,大明戶部和大明天子竟然為了這二三百萬兩銀子,再朝堂之上吵得不成開交。
崇禎九年,局勢更加惡化,武生李璡提出讓江南大戶捐款,另一大學士錢士升當即挺身而出,擬旨下刑部發問,並且提出:“此議一倡,惡棍逃亡相率而與大族難堪,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王錫爵、錢士升所說當然有必然的事理,卻代表著江南士大夫的一貫態度:一旦侵害到江南地區經濟好處時,即群起反對。這類態度無益於保護江南地區的經濟好處,卻明顯不保全域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