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暴明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商人運貨的厘金列表

第一百九十三章 商人運貨的厘金列表[第1頁/共4頁]

一旦崇禎天子欲在這一地區增加稅收,“蘇鬆重賦”便成為反對加派的合法來由。更何況,固然晚明期間朝野黨派林立,但人數浩繁、財力薄弱的江南籍官員無疑占了上風。從崇禎元年至崇禎十五年,內閣成員共37人,除1人未記錄籍貫外,共有33人來自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江南地區,占總人數的70.2%。同一期間的內閣首輔,幾近清一色為江南人,中心決策層呈現了“一邊倒”的地區構成,導致了江南人把握決策權、話語權。

崇禎明白自從加了三餉在賦稅上,現在是,征無可爭,大明朝已經是烽火四起,官逼民fan了。崇禎十五年初,大明的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而從南邊來的稅款隻要幾萬兩,戶部的糧倉現在實際上空了。冇有充足的大米放逐糧,戶部就買雜糧充數。

明朝末期為籌集抵抗後金入侵和彈壓農夫叛逆兵費,在田賦之上另加三餉,稱三餉加派或分外提編。三餉最早始於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正式加派則起於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的遼餉加派。規定天下地步每畝加征遼餉5厘,前後三次,每畝計加征9厘。崇禎時又有助餉(每畝田賦銀1兩加征1錢)、均輸(每畝田加征1分4厘)、剿餉(每畝田加6分,專為彈壓農夫叛逆用)、練餉(每畝田加征銀1分,天下要加足734萬兩)。此中以遼餉、剿餉、練餉三項為首要附加。

大學士陳演就持續講著第二幅圖例,“以往,我大明兩京十三省二百三十六個稅場,印信較簡樸,凡是開個便條上麵蓋上印章便可成為‘交’稅的憑據,‘交’稅者則在衙門征稅官的賬冊上的名字下方按指模,由此一來就給那些衙門征稅官供應了高低其手的機遇。

全部大明那這麼低的稅率,國庫的財帛對付普通的當局開支是充足的,但一旦碰到動亂、兵戈如何辦呢?

比如,少報貨量,西江上的商家少交稅,稅廠得背工;比如稅廠向商家加收稅款,加收的錢不上報,裝進私仆人袋;比如收稅小吏讓販子出錢給本身的下級送規禮,一送就是一千、乃至一萬兩銀子……

為平心而論,在明朝十七個天子當中,崇禎不但算不上是最為昏庸的一個,並且完整能夠和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相媲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天子,正如他本身所說:“朕自禦極以來,夙夜焦勞。”

明末最大的承擔來自田賦,而人丁,從洪武以後根基冇漲過,逃稅嚴峻,明朝官員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人丁銀聊勝於無。

有明一代,人丁數最多為1000多萬戶,人丁銀為140萬擺佈,不管是占正賦2100萬的比例,還是加了三餉4100萬後的比例來看,都隻是一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