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戰[第1頁/共4頁]
宋仁宗寶元初(1038年),西夏元昊,不竭騷擾宋沿邊州郡,而沿邊將帥又多為元昊所敗。狄青就是在這時應詔從邊,前後在軍中任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批示使。前後四年,在大裡、清化、榆林、歸娘嶺東女之崖、木匱山、渾州川、白草、南安、安遠等地,大小 25 戰,計中流矢 8 次。狄青在戰役中能身先士卒,受傷後,仍固執殺敵。有一次,他受傷後,臨陣披髮,戴銅麵具,持續戰役,所向披靡。幾年來,歲香、毛奴、尚羅、慶7、家口等族一一被他所收伏。他還修了橋子穀城,以及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是軍事要地,對保衛宋朝沿邊州郡具有首要感化。狄青的才略,深得經略判官尹洙的賞識,慶曆元年(1041年),元昊派兵攻打渭州,逼近懷遠城,行營總管任福領兵迎戰,桑懌為前鋒,中西夏軍埋伏,於好水川西的羊牧隆城四周,被打得大敗,任福、桑懌皆戰死。慶曆二年(1042年),西夏軍再次進軍定川,宋軍大敗,總管葛懷敏戰死,西夏軍隊直抵渭州城下。這時,仁宗急調狄青前去應戰,狄青達到火線,乘對方不備,短兵相接,一舉把西夏軍打得大敗。這時,因為西夏正逢水災,財力不濟,又加上比年戰役,死傷極多,元昊已有力攻宋,隻好停戰。狄青以軍功從捧日天武四廂都批示使,移真定路副都總管。不久,遷侍衛親軍、步軍、馬軍殿前都虞候,曆惠州團練使、眉州防備使、保雄師節度察看留後,遷步軍、馬軍副都批示使,遂領彰化軍節度使,又知延州,不久召為樞密副使,加檢校司空。
皇祐五年(1053年)春正月,狄青率軍夜度崑崙關,攻擊儂智高。儂智高的據點在崑崙關下的歸仁鋪。狄青大要上休整軍隊,暗中則自將前軍,孫沔將次軍,餘靖殿後,以一日夜達到崑崙關。次日拂曉交兵,再次大敗儂智高。儂智高由合江口敗走大理,廣南根基安定。在宋軍入城清算疆場時,發明有一具屍身穿戴金龍衣,眾覺得此屍就是儂智高,能夠上奏請功。狄青卻回絕如許做,說:“安知其非詐邪?寧失智高,不敢誣朝廷以貪功也。”這類不虛美、不貪功反應了他的務實精力。厥後查明,儂智高公然逃到了大理。兩年以後大理國殺儂智高,由餘靖函其首級送至京師。狄青以安定廣南之軍功,拜為樞密使。狄青在樞密使任上四年。至和三年(1056年),受謊言誹謗,罷為護國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狄青病死,長年48歲。身後贈中書令,諡武襄。
南邊安定了,宋仁宗欣喜萬分,將狄青破格汲引為樞密使,成為最初級彆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