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不一樣的出征![第1頁/共4頁]
“徐三野見著人家了嗎?”
大量家眷親朋湧入軍隊,首當其衝的是食宿困難。不過我們當時最擔憂的不是這些,而是家眷親朋會不會拖後腿、幫倒忙。有的連隊乾脆下號令,不答應家眷親朋來軍隊看望,但見效甚微,該來的還是來了。”
“這思惟事情做的,我們要學習。”宋政委感慨地說。
會場安排並不在義士陵寢,而是安排在陵海預備役營三樓大集會室。
參謀長李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魚的外公老錢,建議政委聘請老錢來講講。
“人家來都來了,不能趕人家歸去,並且那真能夠是人家見兒子的最後一麵。團裡隻能因勢利導,操縱家眷親朋來軍隊的機遇,做思惟事情。”
邊檢站政委受益匪淺,緊握著劉德貴的手道:“劉主任,過幾天,我要構造全站政工乾部開會,到時候請你來,講講你們當年是如何仕進兵思惟事情的!”
上午9點,陵海市經濟技術開辟區三河義士陵寢。
一個年青標緻的女少尉乃至給他白叟家奉上了一束鮮花,老錢打動感激,左手抱著鮮花,右手抬起來給官兵還禮。
李軍則孔殷地問:“劉叔,你跟東啟的宋國斌有冇有聯絡?”
要求我們構造家眷觀光名譽室,學習連史、團史。碰到首長來軍隊觀察,團裡構造閱兵式、擺列式的機遇,要構造家眷一起旁觀。有的單位還請來隊家眷作陳述,現身說法停止教誨。把家眷親朋來隊的過程,當作對軍隊、對家眷停止教誨的過程,進而穩定軍隊,教誨家眷……”
本年是抗美援朝戰役勝利50週年,濱江出出境邊防查抄站構造官兵來三河義士陵寢停止活動記念。
陵寢裡有冇有安葬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捐軀的義士不首要,首要的是停止愛國主義教誨。但也不能冇有抗美援朝元素,剛上任的宋政委決定請一名插手過抗美援朝的老前輩給官兵們好好講講。
劉德貴話鋒一轉:“幸虧那會兒團裡出了兩個典範,一個是二次參軍的蔣瑞,一個是已經改行被安排到東啟黨校做副校長的宋斌國,他們果斷要求回軍隊參戰,團裡抓住這個機遇鼓吹,起到了樹模感化,穩住了全團的思惟。”
一樣上過火線打過仗,但相乾部分對上過老山火線的老兵卻不是很好。
劉德貴想了想又輕歎道:“鹹魚的師父徐三野你們冇見過但必定傳聞過,徐三野那會兒最佩服宋國斌,非要我先容他熟諳。有一次去武裝部接上我,開邊三輪去東啟找人家。”
“還冇上火線,先打思惟仗?”
“有甚麼好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