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工運河[第2頁/共4頁]
晌中午分,兩人登上了鳳凰山頂。登高瞭望,天高地闊,江山如畫,二人表情不由得為之一爽。遠遠的,看到楊安兒的步隊正緩緩向東,紅襖軍已經出征了。巴根台兩世甲士,雄師出征見的多了,但是紅襖軍出征實在是目不忍睹,這那裡是軍隊呦,清楚是叫花子步隊。巴根台不由得長歎一聲,對楊安大哥和這支軍隊的前程不由得悄悄擔憂。
巴根台勘察地形今後,決定修建三個水壩,由西向東順次是:馬山川壩、鳳凰山川壩和劈山川壩。如許奔騰而下的淄河水將獲得有效節製,舒緩的流入彌河水道,不會形成災害。更要緊的是,當山洪發作,淄河水位上漲的時候,能夠通過水壩調控運河水位,不會形成盆地內的大水眾多,沖毀農田。
巴根台說道:“好!那我們要先登一次益都的最岑嶺鳳凰山。”
他製作了半圓的角度尺,彆離測算出彌河和淄河到鳳凰山頂點的夾角。再有這兩條河到鳳凰山的直線間隔,按照函數算出了高度差。即:如果以彌河為基準算,鳳凰山的垂直高度是823.12米。
他先讓楊妙真采來一根筆挺的樹枝,然後讓楊妙真比著他的身高截斷。他曉得王棟梁的標準身高是178cm,如許這根樹枝就是178cm了。然後他把這根樹枝178平分,如許他就獲得了一個偏差不大的長度計量東西。
太陽由東向西,晷針投在晷麵上的影子也由西向東不竭竄改,當晷針的投影最短的時候就是中午。現在春分剛過,太陽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轉,晷針的影子應當在晷麵的上方運轉。巴根台曉得赤道式的日晷刻度是平分的,隻要他把握了太陽升起、落山和中午三個晷針投影在晷麵上的點,就能夠在晷麵上標出刻度,顯現時候。
益都,就是夾在淄河與彌河兩河之間的都會。
而淄河到鳳凰山的經度差恰好是1度,如許淄河到鳳凰山的間隔是111.14千米。
但是他現在早已離開行伍,行軍作戰自有彆人籌劃。他現在最頭疼的是冇有一個計量標準,他登上鳳凰頂就是為了把握計時和長度的標準。
巴根台說:“大有乾係,到了你就曉得了。”
二人歇了一晚,第二天日出的時候,巴根台把日晷立在鳳凰山最高點。晷針麵向正南邊向,南高北低安排,如許晷麵恰好與天赤道麵平行。這時晷針上端方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方好指向南天極,這就是赤道式的日晷。
接著他伐了一棵大木,做了一個圓盤,草原的艱苦餬口使他練就了不錯的木工技術。他截斷一根半米長的圓木立在圓盤正中,這就是一個簡樸的日晷。木盤是晷麵,晷針就是圭表中竿。忙完了這些,天也垂垂暗下來了,楊妙真跟著巴根台忙來忙去,有一搭冇一搭的和他說著話,卻不曉得他在乾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