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1頁/共3頁]
在完美了水稻上遊財產鏈的打造後,嘉穀糧油纔在終端推出“嘉穀大米”品牌。
賺取零售差價僅是家樂福的利潤管道之一,對供應商的花式壓榨纔是利潤大頭。
如許的大項目,天然不能一擁而上。
嘉穀乳業和嘉穀農牧鉚足了勁籌辦花大錢。
“哦?”齊政一挑眉毛:“是甚麼費事?”
農產品通過商超路子發賣,是將來生長的趨勢。但因為海內零售業向幾大商超集合的趨勢越來越較著,商超和上遊供應商之間的話語權嚴峻不對等,成了中國農業的鎖喉之痛。
隻要大賣場的位置開在多數會商圈,就會呈現兩條長龍:停業前,大門入口等候購物的長龍;停業後,收銀台前等候結賬的長龍。
“還是要看處所當局的優惠政策,在供應存款的同時,牧場占地要儘能夠大,荒地也無所謂,歸正我們捨得投入改革,幾年就變成了沃地……”
“既然牧草要從美國運返來,那選址的交通位置就很首要了,最好是靠近水路,降落運輸本錢……”
農產品最大的發賣渠道一向以來都是農貿市場,但在農貿市場發賣的農產品格量卻良莠不齊,很多地區的農貿市場被冒充偽劣產品充滿。是以,嘉穀出產的產品,根基都不會挑選分歧適品牌形象的農貿市場。
齊政就見地到了家樂福對嘉穀糧油的剝削清單:“我來看看,新店開張,1萬~2萬元;老店創新,1萬~2萬元;海報,3000元;職員辦理,每月2200元/人;產品放在貨架前端,3000元;產品堆放在走道前端,3萬~10萬元;中國節慶,33萬元/年;法國節日店慶,12萬元/年……神特麼的法國節日店慶!”
單單是選址,就值得嘉穀個人高層正兒八經地坐下來,會商建立一些根基原則。
“我算了一下,如果遵循家樂福的標準計算,其收取的用度最多占到嘉穀糧油發賣額的20%以上。”
王昱業所說的“費事”,就是出在終端發賣渠道上。
……
“如果遵循家樂福給我們開出的合作前提,我們一年下來即是白忙活。這已經不是被剝削的題目了,而是在‘獻血’。嘉穀糧油的產品進入家樂福,幾近是穿戴衣服出來,光著身子出來。”王昱業蹙額說道。
家樂福是最早進入海內的外資零售巨擘,在上世紀90年代,仰仗其成熟的辦理和先進的技術,帶給中國老百姓的體驗是顛覆式的。
傳統商超如沃爾瑪的利潤來源主如果買斷商品,零售後賺取差價,家樂福則分歧。
此中以家樂福為甚。
遵循育種、化肥農藥(飼料)製造、蒔植(養殖)、貿易或收支口、加工、食品製造的農業財產鏈鏈條,嘉穀已涉足大部分環節。
有現成的嘉穀牧場作參照,擴建的萬頭牧場的選址標準,就在世人的各抒己見下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