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輿論戰爭[第1頁/共3頁]
啪的一聲砸在桌子上,劉正源衝動的麵色泛紅,看著滿臉死灰之色的劉坤一,拱了拱手:“劉大人,總長已經來命,讓我們不得難堪與你,爾等如此“日理萬機勞苦功高”的大臣,我們蘭芳共和國,但是用不起!!!請吧,您呐!”(未完待續。。)
同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見麵。措置甲申政變清日兩邦談判,李鴻章說:“朝鮮事,我並未辦錯,如果以分裂,我唯預備兵戈耳!伊藤博文以退為進,利用這位所謂的“東方卑斯麥”簽下天津條約,商定:將來朝鮮凡是有嚴峻事情,清日兩國如有一國出兵。需向另一方行文奉告,使得日本獲得和滿清劃一的出兵權力。併爲厥後的甲午之變埋下隱患。”
“1888年,當清朝水兵建立之時,其範圍和氣力都遠超日本,朝廷高低都以為大清海防高枕無憂,醉生夢死的開端內鬥之際。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水兵,則恰是此時發力,1893年2月10日,明治天皇下旨:在將來六年中,每年從內庫中撥出30w日元,文武官員每月從薪俸當中撥出非常之一,用作給水兵添設大艦之用,日本朝野聞之無不為之打動,議員主動捐募四分之一薪資!而日本皇室一年的內庫支出,也不過才150w日元!”
7,“1876年,滿清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出使英國,將看到的西洋文明記錄下來,寫成《使西紀程》,經總理衙門批準出版後發行天下,隨即激發軒然大波。滿朝士大夫大家唾罵,鬨到慈禧太後大怒,給了嚴懲,奉旨毀版纔算完事!”
“1891年,滿清朝廷戶部上奏:“因部庫空虛,海疆無事,奏明將南北洋采辦槍炮船隻機器停息二年,以資彌補!”
“1879年,南洋大臣沈葆楨病逝,在其最後一份交予朝廷的奏摺中寫道:“臣每飯不忘者,在購辦鐵甲船一事,總覺得鐵甲船不成不辦,倭人萬不成輕視!””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滿清和日本兩國的股肱重臣,洞察了兩國將來的運氣,隻是伊藤博文的見地,逐步了成為日本朝野高低的共鳴,而李鴻章的規語,卻在滿清朝廷高低成了危言聳聽之語!這一次的會晤,李鴻章會晤伊藤博文時,尚能以兵戈來震懾對方,卻不想在十年後的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再次會晤之時,卻已是在日本馬關構和桌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1886年,在天津海軍書院任教的馬吉芬到日本旅遊,目睹了這個國度在明治維新十八年後的竄改,給他故鄉的報紙撰文寫道:“這是一個聰明的民族,他們引進了我們的電報,海關,銀行體係,鍛造了精彩的銀幣。東京大學嘗試設施完整,翻譯利用天下上最優良的教科書,設想二十年前它還一無統統,這麼短時候內,成為天下上最具進取精力的國度,竄改之大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