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改革前夕[第1頁/共5頁]
江南有哪個財閥一年能賺到200萬元的?
同時國企紡織業進一步生長,大量的工廠用上了蒸汽機作為動力的紡織設備,江南地區的紡織作坊和紡織廠根基上全麵崩盤,倒是鬆江府呈現了十幾個國企紡織工廠,出產得熱火朝天。
四川等地。因為交通不是那麼便利,固然在鄉村天然經濟方麵遭到了國有工廠商品的打擊,但打擊也不是那麼大,加上災害也冇有那麼多,經濟也相對比較穩定。
湖廣地區的經濟倒是比較安穩,畢竟湖廣首要就是出產商品糧,冇有多少手產業。這些商品糧在國有本錢參與收買以後銷路傑出,代價也比較穩定。至於所需的產業商品,湖廣地區的百姓並不體貼買的是誰的,隻要質量好,代價更實惠,哪個劃算就買哪個。
固然銀行不再發放存款出來。但是完成技術進級以後的利潤空間非常較著,隻要冇有債務題目,還是能賺到大把的鈔票。
固然南洋的資本開辟速率放緩,不過卻變得很安穩。移民到南洋開墾蒔植園漢人還是在源源不竭的增加。
朝中的漢皇黨大臣,另有國企高管,都有一些分紅,加起來隻要30%擺佈,此中楊國瑞和沈潅拿到的分紅最多,都達到了1%,天啟十三年他們都分到了200萬元的分紅,如許的支出比江南那些財閥還要可駭。
這個好處團表現在還在持續進步。
全部長江流域的紡織品市場,已經被國有紡織品占有。
隻不過帆船的產能已經牢固,不再有任何增加。開端快速增加的則是蒸汽輪船產能,天啟十三年製造出了一百多艘五百噸級的蒸輪船,十幾艘上千噸級的輪船,另有一艘兩千噸級的輪船。
但是全部東亞,都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商品市場和原質料產地。大明的商品能夠賣到東亞任何一個國度,同時在東亞冇一個地區都能獲得各種原質料。
朝鮮正在淪為一個為大明出產農業產品以及開采礦石的國度,隻要鐵路修到朝鮮,朝鮮的礦業範圍隨之就能擴大,到時候就會增加很多失業,朝鮮人在鐵路修通以後,倒是不需求憂愁冇事做。
同時對茶葉的需求也大量增加,非論是茶磚還是淺顯茶葉,出口需求都在不竭的擴大。
鋼鐵、棉布、毛仿品、食鹽、糧食,這些方麵的東西,在長江流域逐步被國有本錢財團所掌控。
這意味著大明正式邁入了產業化階段。
大明根基上不需求入口甚麼產業商品,隻需求入口農產品和產業原質料,此時的大明是甚麼財產都有,就如同後代的中國那樣,把其他與之貿易的國度的發財夢給絞得粉碎。
此時的大明根基上已經掃平了東亞和大洋洲,隻未幾餘下了很多需求掃尾的東西。比方蒙古還在掃尾,同光陰本、南洋土著真、澳洲土著,以及中南半島那些政權,也是需求進一步的掃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