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大結局[第1頁/共3頁]
可如果和北邊的西夏、金國兵馬比起來,還是差了太多。
雄師先是與齊國聲援京畿路之戰的兵馬相遇,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候,魯智深就把這些兵馬打得哭爹喊娘。
本來他覺得,吳國和越國合兩國之力,一同攻伐齊國,就算齊國能支撐一段時候,遲早也會叫這兩國給分而食之。
成果楊誌兵馬進軍太快,隻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就到了汴梁近左。
但是齊國更多的聲援兵馬,從南邊各地往京畿路之地兩麵合圍,眼瞧著等那些兵馬到了,楊誌很難再持續守住。
吳、越兩國的兩軍,在汴梁城外叫齊軍打得潰不成軍,兩邊隻戰了三個月,吳越兩軍便不得不退兵。
楊誌以近四萬兵馬,擋住了齊國六萬來犯雄師,臨時守住了京畿路之地。
三方雄師混戰,高坎卻底子不管他們。
終究,楊誌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齊國雄師進入汴梁城中。
隻是與前次不一樣的是,此次高坎部下已經有了近二十萬兵馬,同時這幾年來他不竭的通過各種宋地以內的光複作戰,練出了大量精銳強軍。
以長江為線,長江以南大部分的地區都已經叫齊、越、吳三國給朋分得差未幾了,而長江以北,大部分處所還處在分裂混亂的局麵之下。
乃至齊軍順勢追擊,還占有了很多本來屬於兩國的地盤。
看阿誰架式,彷彿是想先將屯兵在京畿之地的楊誌部下幾萬兵馬趕出京畿之地,然後再圖謀更多。
在高坎的眼裡,齊、越、吳三國加起來兵馬不到二十萬,且大部分都是本來孱羸的宋軍處所廂軍組建起來的。
高坎固然早就有主動反擊的氣力,恰好用心等著,就是要等一個大好機會。
兩國兵馬合在一處也不過九萬罷了,東西兩麵夾攻。
兩邊的第一場交兵,在第三年深冬。
齊國起了五萬雄師,奔赴汴梁,想要趁著楊誌兵馬入汴梁之前搶先占有這個都城。
超越十三萬的兵馬屯守在邊疆線上,就等著兩國先來打他。
但是他終究比及的,倒是叫他持續恪守原地,雄師不得擅動的號令。
那場麵,與當初金國發東西兩路雄師,同時攻宋何其類似。
清算了一趟齊國,高坎在京畿路留了兩萬兵馬,召回了楊誌和魯智深。
固然顛末這兩年接連不竭地戰事,這些兵馬戰力晉升了很多。
西夏起兵五萬,兵發祁連山,直指河東路。
就在齊王稱帝以後不到旬日,兩國前後收回了討伐齊國的檄文。
以後又持續揮師京畿路正眼火線,與楊誌雄師擺佈包夾。
因而金國起四萬雄師,以大將完顏宗望為主帥,兵發上京,直奔保定、滄州一線。
每一起雄師都有兩萬兵馬,浩浩大蕩囊括而下,沿途各地的小盤據權勢底子不是敵手。
楊誌獲得這個動靜以後,第一時候便向高坎做了稟報,想等著高坎命令,他纔好領兵直接進入汴梁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