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以小事大[第1頁/共4頁]
“陛下,‘以小事大’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其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陳公輔也感覺本身的直言不諱過分了,從速躬身見禮解釋道。
“高麗稱臣後,歲歲來朝,歲貢不竭,並租借了海島、港口為我所用,應能表示其誠吧!”趙檉說道,他感遭到了朝臣們對高麗的討厭,卻覺得還差燃燒候,笑笑為其‘辯白’道。
“金人起兵反遼今後,高麗又遊移於遼、金、我大宋之間,他們看到遼朝呈現滅亡之勢,並冇有儘臣子之責,去挽救遼朝,相反主動打消相沿百多年的奉遼正朔,投向正在鼓起的金國。高麗主動與金國打仗,是驚駭金人攻取保州,意欲通過金人之手,獲得他們耐久以來想獲得而未獲得的保州地區,並冇有至心實意地想與金人交好。而高麗在與金人來往的同時,又不肯意與遼人斷交,多次回絕遼人關於結合抗金的要求後仍與遼人持續來往,乃至於意欲結遼自保。”
戰後遼雖冇有收回鴨綠江以東的六州之地,卻取其保、定二州之地,在鴨綠江上築橋,夾橋構築了保、定二州城,厥後又於鴨綠江東南岸夾江口築來遠城,和保州一起節製高麗的要地。如此一來夾江而築的橋城竄改了鴨綠江天險由高麗節製的局麵,成為遼朝向高麗打擊的前沿陣地,也成為高麗的親信之患。
“朕觀漢之於匈奴,唐之於突厥,或與之稱臣,或下嫁公主,凡能夠和親者,無不為之。我大宋也曾與契丹會盟皆為兄弟之國,歲歲納幣,是不是也可稱之為以小事大,視為仁呢?”趙檉笑笑問道。
趙檉悄悄的聽著,從他們的所述中明顯能夠看出,高麗和遼的乾係不過是以稱臣之浮名,調換了大片地盤,獲得了嚴峻實際好處。但是,高麗向遼稱臣並獲得了“女直鴨綠江東數百裡地”今後開端認識到,在宋、遼兩個政權之間,遼朝彷彿是更強大的一方,因而,高麗不吝向遼稱臣,倒向強大一方。而後也是不竭按照宋遼權勢的消長調劑本身的對遼、宋政策,意欲從遼宋兩個政權的均衡中求生長,並從中獲得好處。
為了加強對保、定二州的防戍,遼曾將遼西諸縣的漢、奚族公眾遷到這裡居住,又在鴨綠江東岸設置郵亭。為此,高麗曾多次向遼朝談判,要求遼撤掉鴨綠江東加築的城堡,遼朝都未予理睬。終遼之世,保、定二州成為遼朝東部邊陲的前沿陣地,拱衛著遼朝的東大門,與高麗東北部就以這一線長城和三關為界。
“陛下臣覺得太師之言不虛!”資政殿大學士楊時奏道,“高麗趁中原動亂,建國之初主動北擴,曾與後晉及我大宋來往,但在雍熙三年北伐契丹之時,太宗曾請高麗出兵援助,其獲知我朝出兵倒黴時,不敢出兵相幫,又擔憂開罪我朝,隻好口頭承諾出兵,實際上則以各種藉口遲延出兵,導致戰事結束,高麗之兵仍然冇有發過來。可見其是無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