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最終章[第1頁/共4頁]
行炁既久,成為天然,即便不消意領,氣味自回丹田以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隻將微意守於丹田,還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步將有為之法,歸於有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來往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工夫。”積久諳練,故意化為偶然,成心化為偶然,則可使心神獲得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慾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此中效驗不成思議。
1雙目垂簾。
即把舌麵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麵頂住上齶。因為上齶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並不平常。有人誤以為做靜功偏於性功,對於命功冇有乾係,實在不然。道家靜功之奇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雲:“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穿在內,成為一部修煉*。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因而通過靜功築基,能夠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地步,這也恰是丹道人手築基的真正目標之地點。
2心靜。
動機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以後,心中的動機尚未完整斷根。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體例,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邪念,萬緣放下,過去事情不回想,麵前事情不掛念,將來事情不籌算,大腦神經完整進入虛無狀況,如許就是內心天下獲得溫馨了。心中不起念,便是心靜。心靜,為靜功當中層。
2兩耳返聽。
3意靜。
3口須塞兌。
7.煉炁當禁菸灑,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菸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禿。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人於肺經大聲叫喚,人於腎經*不節,入於脾經不肯用飯,人於肝經大動肝火……各種風險,皆令人道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起首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企圖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彌補撥出之氣。呼必呼儘,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如許口呼鼻吸三次。
4舌抵上齶。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對峙,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光陰。凡人多在大病以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睬,學者切忌此種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