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巧取豪奪[第2頁/共3頁]
這些常日橫行鄉裡的富紳,到這個時候也傻了眼.這些平時低眉紮眼,見了他們連頭也不敢抬的老百姓,俄然就成了凶神惡煞;富紳們不但得好吃好喝好接待,更得點頭哈腰,客客氣氣,不然就免不了皮肉之苦.
所謂"吃大戶",實在就是每逢荒年,走投無路的饑民自發地構造起來,成群結隊地湧進地主富豪的家中,要麼一日三餐賴著不走,要麼就乾脆搶糧食.
但跟著明末天災幾次,以及白銀大量流入形成的通貨收縮,糧價開端飛漲.到了天啟年間,即便是在江南的稻米產地,一石米折銀二兩已經是很公允的代價.就拿西安府來講,朱由檢費儘九牛二虎之力,纔將米價穩定在三兩一石的程度上.
如果遵循這類體例計算,三餉的征收額就相稱於每畝四十斤,幾近占到了畝產的三分之一!
此時用"屍積如山"這個詞,已經不能精確地描述秦王莊外的田野了.那的確就是一片蝗蟲屍身的陸地!朱由檢是冇興趣統計,若要統計的話,扁擔兩端挑的那種大竹筐,恐怕得裝個上萬筐!
本來朝廷自萬曆初年開端,已經實施"一條鞭"法,也就是田賦折銀征收.按理說這是將賦稅貨幣化,是一項進步的辦法.但所謂"是官就有私,是私就有弊",跟著明末宦海的日趨,這"一條鞭"法也呈現了很大的題目,此中最不公道的就是賦稅的折算代價.
這招可太損了.舉個簡樸的例子,朝廷派給某個縣的稅額是三萬兩銀子,隻要給朝廷交夠這個數,縣令就算完成任務.而朝廷定的稅額,是考慮到了糧價的變動.比如在萬積年間,一樣是這個縣,稅額還不到一萬兩.從天子的角度來講,現在收的銀子固然多了,但還是隻能買那麼多.[,!]糧食,是以不感覺給老百姓增加了承擔.
深思半晌,他斬釘截鐵隧道:"冇想到這些贓官貪吏如此巧取豪奪,這不是官迫民反是甚麼!孫大人,我看如許好了,本年的三餉,本王替涇陽百姓交了!"
因為無糧可吃,很多農夫就開端剝樹皮,挖野菜,乃至又開端吃觀音土.而朝廷此時被女真人和流賊搞得焦頭爛額,戶部銀庫早就空空如也,哪另有工夫理睬這些哀鴻.而哀鴻當然不肯眼睜睜餓死,因而各地幾次產生"吃大戶"事件,乃至變成民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