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商業集團(五)[第1頁/共6頁]
而在賺了很多錢以後,黃伯超現在有了更多的尋求,即幫忙這個社會培養更多的商學人才,進步販子的社會職位,讓商學成為顯學之一,進而通過貿易的發財來倒逼全部社會出產力程度的晉升。與他持一樣設法的人很多,但多集合在錢莊、票號行業,那些販子在賺取了豐富的利潤以後,反倒但願投資實業,興建出產各種物質的工廠或作坊,與後代幾近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趨勢。
“張先生這話自是冇錯。無法此番出來經驗我的另有我少年時的授業恩師,不知怎的也到了巴陵開蒙授學,然後被人請來痛罵了我一頓。唉,想必現在我在他眼裡也已經變成了一個整天逐利的狼心狗肺之徒了。”黃伯超有些唏噓地感慨道:“不過這反倒果斷了我持續辦商學的決計。這個世道現在是非變不成了,東國人在寧波、登萊不過四百萬人丁,卻壓得清廷不敢輕舉妄動,福建鄭經、廣東二李亦是戰戰兢兢,浙南魯王之輩更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我曾經就在想,東國遠在萬裡以外,為安在中國就能仰仗這四百萬人縱橫捭闔、翻雲覆雨呢?想來想去,隻能說是出產力強,另有便是那钜艦大炮之威,舍此彆無其他解釋。大順現在有一兩千萬人丁,地盤也稀有省之大,且多是精華,為何就不能達到東國的程度呢?黃或人鄙人,願先踐行這貿易興國的門路能不能走通。如果不可的話,就再嚐嚐實業興國的門路。張先生大才,如果情願投資實業的話,黃某倒也能夠先容一些掙錢的門路,那便是紡紗廠和織布廠了,就是不曉得張先生有冇有興趣了。”
這裡是裕大昌商院,是裕大昌布行東主黃伯超創辦的財產,主如果為了培養商學專門人才,以繁華處所貿易,促收支產力晉升,進而晉升團體國力。該商院講授用的課本滿是黃伯超在寧波遊學、經商期間彙集所得,此中也有很多是他本身貫穿的事理,能夠說是他經商半生以來的聰明結晶,傳授給彆人也何嘗不成。
對於張紹宗其人,黃伯超還是有所體味的。此君與黃或人一樣,乃是江西老表,出世在九江。少年時曾在寧波遊曆,因為聰明聰明被人看中,著力培養後便來到了巴陵,充當起了東岸人的大班,專司采買湖廣的棉花、棉紗,然後運到寧波停止再加工――寧波府本來就是人多地少,南邊開辟隊還對糧食自給率有必然的要求,為此乃至不吝劃出了耕地紅線,嚴禁各縣超越,是以底子冇多少地可供蒔植棉花,故棉紡織所需的質料就需求大量入口了,順國無疑是一個首要入口來源。
“嗬嗬,黃老闆客氣了。”張紹宗端起茶杯輕啜了口,笑眯眯地說道:“在裕大昌購置的棉紗或土布(土布因為質量上佳,耐穿耐磨,遠東四藩常常采購,或自用或轉銷),向來冇有一例因為質量題目而被上頭東國人斥責的。黃老闆,實在乾我們這行的,壓力也很大啊,哪天如果東國人看我們不紮眼了,說不定就一腳踢開了,那又能找誰說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