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兒所”[第1頁/共4頁]
被東岸俘獲的“檢審法官”號三桅戰艦掛著素淨的紅底蒼鷹旗,正揚帆在外海巡弋著。而在港內,幾艘一兩百噸的劃子正在做著返航前的最後籌辦,岸上黑壓壓的一群身著中山裝、頭戴包頭布巾的男人正在接管訓話。
彆的,在紐芬蘭和冰島海疆,多量英格蘭漁船(60-100噸)簇擁而至,四周捕撈本地豐富的鱈魚資本,在締造了大量經濟代價的同時也在海內構成了巨量的海員儲備。當時英國水兵將領們形象稱這些漁船為“海上托兒所”,意為為水兵培養基層海員的搖籃。
巴塔哥尼亞四周海疆還是有一些漁業資本的,固然比不上紐芬蘭、秘魯、北海道等一線大漁場。乃至也比不上舟山群島、北海(英國四周)等二線漁場,但是總的來講這個漁場的漁業資本還能夠用“豐富”這兩個字來描述的。在後代20世紀前期。阿根廷每年在這裡捕撈約五六十萬噸的漁獲,到了21世紀,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00多萬噸。
停止目前,天下在籍註冊海員數量也不過才2413人(不包含水兵),這個數字比起歐洲帆海強國來講隻能說小到微乎其微。比如17世紀時法王路易十四決定重振水兵。他命令在外洋效力的法蘭西籍海員返國。成果光荷蘭一地一次就有3萬多名海員呼應。這個數字的確能讓東岸人慚愧致死。這2413名海員根基都擔當著首要的任務,很難抽調彌補水兵喪失的人手,而以目前水兵帆海黌舍每年才隻能畢業300名門生的究竟,那麼隻能說東岸水兵的遠景真的很不妙,如果再經曆幾場大戰,或許人手就會跟不上了。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新募集過來的各國海員,此中有加勒比的海盜、有鄰國(巴西和拉普拉塔)被高人為吸引過來的海員、有因為捕魚業蒙受沉重打擊而賦閒的法國漁民,彆的人數最多的當是在東岸本地招募的淺顯人了――這些人之前很多都處置著與帆海無關的事情。
1647年2月25日,拉普拉塔,馬德普拉塔港。
這裡最首要的漁產品是不必鱈魚(拉普拉塔深海鱈魚),約占到全部漁獲量的40-60%;其次是滑柔魚(阿根廷魷魚),產量顛簸較大,多的年份能占到20%,少的年份不敷10%;至於其他的鯛魚、金槍魚之類則比較少,常常加起來也就4-5%的模樣,不值一提。
英國人那麼做,東岸人當然也能夠如許做。之後果為各種啟事,水兵不肯過量滋擾海內普通的出產次序,是以隻在本身的部分戰艦上超配了必然比例的職員,以作為後備力量培養,且這些人的培養週期普通都很長,培養的各種知識、技術甚麼的也比較全麵。不過在戰役發作前一些新戰艦接踵下水,水兵在幾年內培養的後備力量一下子被吸了個一乾二淨。冇體例之下,他們隻能開端拜托海內的各種遠洋船隻也開端幫手培訓必然命量的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