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山*東地震(六)[第1頁/共5頁]
“以是,亨德爾曼先生,但願您能儘快返回巴達維亞,向貴公司上層彙報我們這邊的環境。糧食方麵,我們是敞開采購的,這一點不要有任何疑義,為此我們能夠簽訂為期三年的供貨條約,代價方麵也儘量做到兩邊都能對勁。”膠州城內,梁向儉、廖清閒二人代表登萊開辟隊,向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務代表亨德爾曼說道。
9月25日,在地動滿兩個月的時候,多量船隻從外海送回了大量災黎。亨德爾曼不曉得這些人從那裡來的,但直覺奉告他或許是從海對岸的海州地區送來的,那邊有一個埋冇的良港,東印度公司的商船曾經在那兒與清國停止過貿易——兵器換生絲、茶葉——這令亨德爾曼愈發感遭到東岸人能夠真的瘋了,弄這麼多人過來,養得起嗎?同時他也是第一次思疑,存款給東岸人買糧,是不是真的靠譜?要曉得,東岸人僅僅是在名義大將寧波地區多少年的生絲、茶葉產出作為抵押的,這並不非常保險。
這類在貿易和殖民上的波折,促使東印度公司內部敏捷竄改了政策重點,即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開辟、殖民東印度群島上麵,對其他處所則開端了必然程度的收縮,除了一些計謀要點如馬六甲、錫蘭等地以外。這類政策的竄改令東印度公司內部“新貿易體係派”的影響力大減,一乾主動分子也是偃旗息鼓,比如亨德爾曼的父親就是此中之一。
更有甚者,在十多年前,跟著東岸人在印度洋擴大的減輕,荷蘭人在西亞獨一的貿易據點波斯也丟掉了,因為本地的生絲大部分被東岸人買走,蔗糖市場一樣被產改過中原島的蔗糖給進獻,荷蘭人的台灣蔗糖被完整逐出了市場,目前隻能靠一些香料貿易苟延殘喘著,悲劇得很,根基冇甚麼浪花翻了。
好吧,話題扯遠了。在度過了幾年糧食貿易撐起來的誇姣光陰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當然想持續保持這類貿易,是以他們纔派出了亨德爾曼這麼一名級彆不算低的商務代表,跟從四艘運糧船一起到達膠州港,與東岸人蔘議一下,看看還冇有彆的貿易合作的能夠。畢竟,現在東岸人是南洋稻穀、台灣蔗糖、東印度香料在遠東地區的最大賣主,同時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最首要的毛皮供貨商(他們已經落空了新尼德蘭,天然也落空了本地的印第安貿易收集),其分外供應的鯨魚成品一樣給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必然的利潤(固然鯨油這類東西不太合適帶回荷蘭發賣),是以加深聯絡還是很有需求的。
在阿誰新貿易體係的黃金年代,東非的象牙、皮革、黃金、犀牛角等商品,被大量運送到西亞、印度乃至中國;西亞的牲口、馬匹、乾果、毛毯被輸入到印度;印度的日用品、紡織品、香水、寶石被輸入到東印度群島;東印度群島的香料、檀香、龍涎香等特產被輸入到中國;最後,中國(包含台灣)的茶葉、絲綢、瓷器、蔗糖被輸入到西亞、東印度群島。乃至於,他們還開辟了一些長途貿易,比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比如越南和日本之間的貨幣貿易、比如東印度群島和緬甸、泰國等地的糧食貿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