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九州圖誌[第1頁/共3頁]
早在大端建國初期,祖天子公佈授田令,給年滿二十的青男授田百畝,中男授田八十畝,老男授田二十畝,其他孤寡病弱各授十畝,同時鼓勵百姓開荒新田,一旦開墾出新田,就免除賦稅三年。
遵循朝廷的虐待官吏的政策,皇族宗室不交稅、門閥勳貴不交稅、官僚士紳也不交稅,能夠說大部分稅負全都壓在百姓身上,他們要靠獨一的一成地盤,對付日趨繁多的稅賦,也難怪要棄戶逃田。
他寫的《江山誌》已經是地理紀行奇書,這圖誌上所記錄的更是詳細豐富,記錄著依托於地盤的地貌山形、風土情麵、水經河道、礦產資本、人丁資本、城池市鎮、交通線路、水陸商道、驛站信台……能夠說,隻要把握了這張圖,就把握了天下運轉的奧妙。
戶部曾讓京畿豫縣知縣查對耕地,好肯定稅負,這些官員為費事直接把幾年前的舊版隻是略改了幾個數量發疇昔,到最後平攤稅負時,有些縣裡早就冇人了,可遵循籍冊倒是滿員,這麼多人的稅全調集在不到一萬人身上。
現在,縣官手腳掣肘、寸步難行,大端的縣治廢弛,早已千瘡百孔。
莫非,李道元的死是與他發明瞭原油有關?這些賊人必定也曉得這些玄色液體是甚麼,一瞥見李道元就把他殺了。
他不處理田宅兼併,是因為事情生長到現在,已經是迴天乏力冇法處理,想戳破這個癰疽就要與勳貴門閥解綁,這不是一時半會能辦到的,在隴元鎮看來,百姓的地盤起碼要占有耕地五成以上,纔算是普通腐敗的世道,如許就意味著要想處理這個題目,就必須從皇族宗室、門閥權貴、官僚士紳身高低工夫。
大端建國時朝局腐敗,政令必行,靠的就是胥吏照實記錄和更新這些細枝末節,一旦細枝末節失策失實,政令的製定無異於空中樓閣,一旦落地,不是不適配就是獲咎百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端兩京一十五道就是九州天下,李道元自從尋訪桃花源無果後,心有所感,這幾十年一向都在用雙腳測量大地、行走山嶽。
勸客農桑、與民生息,由此使得大端的耕地,比之前隋朝增加了一倍,達到一千五百萬頃,根據耕者有其田,大端順利實施起租庸調製,遠在安西近在京畿,天下賦稅儘入公帑。
郡縣治,天下安,恰是靠著這些縣官,才為開元亂世打下根本。
隴元鎮回溯影象,把李道元死前的影象放慢數倍,那本來被他忽視的細節,逐步清楚起來:李道元被殺前,看到的延水河邊清楚飄著一層油,乃至大要還出現彩色油膜,這類東西一看就是原油泄漏!
玄帝麵對這個環境,他莫非不知情?這完整不成能,租庸調占總歲入的比例不竭縮小,他就是個傻子也曉得是如何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