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節 周邊傳統國家(1)[第1頁/共4頁]
暮秋落葉後,周琅就南下了,不是為了窩冬,不然他不會去南京,而是直接去廣州了。
另有一個不自量力的設法,朝鮮王朝的一部分士大夫誇大華夷之辨,以中華正統自居,如果滿清百年而亡,那麼朝鮮是不是能夠取而代之?
朝鮮使臣接著宣讀賀表,用的是標準的北京官話。賀表的內容,除了肉麻的獎飾周琅擯除胡虜以外,就是表達朝鮮對大周的恭敬,通過“臣玜(朝鮮國王李玜)拜首”等字眼來表達。
以是當週琅攻取江南後,日本、越南、朝鮮和琉球這些傳統的中原文明圈國度,已經開端考慮中國改朝換代的題目。周琅攻取福建以後,日本就表達了美意。琉球斷絕了跟滿清的朝貢貿易,毫不但僅是因為海路變得不暢。越南的西山王朝和阮氏王朝都跟周琅建立了貿易聯絡,但也僅限於此,冇有政治層麵的互動。
但俄國人的到來,比這些國度都快,不但僅是因為俄國跟中國一樣是鄰國,最首要的是俄國一向在北京有據點,他們自以為這是常駐交際職員,清朝並不承認這一點,清朝也冇有常駐交際職員的西體例看法。不過這也不必然是純粹西方的軌製,戰國期間的中國,各國一樣會調派常駐使者去其他國度,在列都城有本國的驛館。
洋洋灑灑幾千言的賀表,獎飾的肉麻話就占了八成,有獎飾周琅赫赫武功的,有諷刺滿清胡虜運氣的,有表達朝鮮虔誠的,擠乾水分,但願獲得冊封,兩國敦睦相處的內容,就隻要幾百字。
可惜這個“英正期間”幾近跟乾隆期間一起開端,也一起結束。乾隆死了冇幾年,朝鮮正祖也死了,繼位者還不如嘉慶,是一個1790年,本年才十一歲的孩子。汗青上,朝鮮今後開端進入了動亂的政治期間,繼位者老是幼兒,權力被權臣掌控。
最早到的是朝鮮使者,他們先去了北京,得知天子已經南下,又展轉來到了南京。
以是這個汗青在朝鮮汗青中很首要,朝鮮人將其稱作“英正期間”,乃至有朝鮮的文藝答覆期間之說。
王輔茞等文臣以為這個法度非常首要,就彷彿越南等小國,需求通過獲得冊封來獲得合法性一樣,相對的,獲得小國的朝貢,實在也是中原王朝加強本身合法性的體例之一。人有被人承認的心機需求,到了國度層麵實在也一樣,你祭個天,就真的感受本身合法了?大多數王朝還但願獲得鄰居的承認。
以是體貼中國政治格式竄改的國度多的是,西方國度通過他們的商館密切存眷,但也僅限於存眷,範圍在好處層麵,隻要這類變動對他們的實際好處不形成影響,他們並不太在乎誰在中國在朝。
此中最主動的是越南的阮朝,他們在跟西山朝的內戰中,已經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不出不測很快就會一統越南,遵循傳統,他們想獲得合法職位,必須獲得中原王朝的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