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風雲突變 第十三節[第2頁/共9頁]
李瑋點點頭,說道:“如果大人一向在西涼總督軍政,用老先生的體例,十年以內必然能夠穩定西涼,讓西涼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李弘頓時來了興趣,他倉猝問道:“李大人曉得王老先生都有哪些管理西涼的體例嗎?”
李弘說道:“傅大人的兒子叫傅乾,目前在翼城。我傳聞傅大人曾經把這個孩子拜托給他的主薄楊會。楊會要伴同傅大人出戰,就把傅乾拜托給你了,是嗎?”
李弘苦笑道:“李大人的意義,就是王老先生也冇有給我們供應現成的體例了?”
“對。”李瑋說道,“當時任議郎的傅燮傅大人在朝堂上暴跳如雷,厲聲高喊:‘斬了司徒,天下乃安!’傅大人是以得了個傅瘋子的外號。西涼人深受其害,以是對這個彆例深惡痛絕。”
“殺了。”鄭信說道,“恰是因為殺了,以是……”
“當時有個叫杜篤的人寫了篇《論都賦》呈送給天子,說關中是保衛國度的利器,不成以久虛。一些故國老臣也鵠立西望,提出遷都長安。光武天子不肯意遷都,他讓人辟謠說洛陽發明瞭神雀鳳凰等吉祥,撤銷了官僚們遷都的動機。因為光武天子信賴讖緯學說,這一學說以為天下的帝王興替都遵循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挨次,大漢稟承的是火德,火與水相剋,是以朝廷命令洛陽的洛字一概寫成‘雒’。直到孝章天子朝,另有人馳念長安,因而朝廷讓班固寫了篇《兩都賦》,在比較兩座都城時,用心舉高洛陽的形象。大漢的都城留在了洛陽,但是,大漢卻今後落空了關中的好處,乃至於人們垂垂健忘了關中,而關中因為得不到關東文明和經濟的津潤,垂垂衰萎式微。”
李弘神采一黯,歎道:“我這個護羌中郎將做不了幾天了。”
“對。老先生生性樸重,為人狂放不羈。他看不慣宦海惡習,平生未曾退隱。老先生博學廣聞,博通典範,隱居鄉裡著書立說,論說治國安民之道。”李瑋一臉崇拜地說道,“老先生是西北邊疆的大儒,他和馬融、張衡、崔瑗等大儒名流都是至好老友,也是皇甫將軍的已故叔父皇甫規將軍的好友。當年皇甫規將軍解官回籍,太守來了都不見,而王符一到,將軍竟然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倒履出迎,援手而入,同坐歡語。”
跟著李弘不竭獲得升遷,他的官職越來越大,打仗的朱門和豪門的士子也越來越多,但他感覺就劉虞最謙善最夷易近人,阿誰慈愛的老者就象在田間地頭繁忙的農夫,一點架子都冇有,更看不出來他是個滿腹經綸的名流。在冀州的時候,癭陶城的士子官僚們一點氣度和藹量都冇有,竟然不讓救了他們性命的胡人進城避避風寒,這類人李弘瞧不起他們,以為他們讀書唸佛把腦筋讀壞了,做人做事都不該如許薄情寡意,他非常惡感他們。到了西涼,大抵是因為邊郡的乾係,漢人和胡人混居較多,西涼的士子對胡人的態度要寬大一些,固然他們也仇視和鄙夷這些蠻羌,但李弘以為他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他和邊章、韓遂、傅燮這些人打仗多了,感受有口碑的名流不管學問還是品德,都遠遠不是那些庸碌無能之輩能夠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