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朱元璋在崖山[第1頁/共4頁]
廣興學,開科舉,官吏一體,高低暢達,則流水不腐,億兆百姓,聰明才乾之士,皆有為國效力之機。國乃君王之國,國乃萬民之家。
畢竟趙宋已經被罵得狗血淋頭,在這時候,你還能寫出甚麼東西來?
張希孟大聲大喊。
他們總算冇有跟錯人!
悼宋之亡,深思得失,君王柄國,當以億兆百姓為先,實在為民投機。保障百姓田畝,使民足食,廣興書院,使民受教,生長百業,使民充足……凝集萬民之心,則江山永固,社稷長興。
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翻開祭文以後,第一個提到的竟然是陳勝吳廣,“……高傲澤鄉首舉義旗以來,曆代豪傑,不平則鳴,中原義士,未曾斷絕……宋室天子,閉幕五代亂世,治世有功,不抑兼併,民生困苦,百多年間,叛逆之人,不成勝計。”
海風吹拂之下,衣帶飄搖,端的有種站立在潮頭,中流擊水的氣象。
這些主張,也就是在建國的時候,能夠玩弄,並且也就是趕上了朱元璋這麼個勤政愛民的慣例。
顛末端這些天的醞釀和會商,事情也終究有了個結論。
“元璋於此,祭告六合,懷想過往,奮發民氣。他日必然擯除胡虜,規複中華,矢誌不渝,此心如鐵!”
拱衛司的兵丁順次擺上祭品,船頭上的水兵也行動起來,將牛羊投入海中。
“自元軍南下中原以來,天下義士,前赴後繼,如點點星火,未曾斷絕!乃至於終有紅巾叛逆,元廷風雨飄搖。元璋身為義兵首級,至崖山之前,麵對宋室亡國之地,祭告六合山海,趙宋亡國,中原未亡,宋天子可死,士大夫可降,中原之民不成辱,中原之誌不成奪!”
“上香!”
取而代之的是張希孟倡導的“民本”主張,而此民本已經和儒家的民本,大相徑庭……儒家的民本是說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要對百姓好,以民為本。本質上還是一種說教。
實在朱元璋也考慮過,這麼弄下去,後代子孫還能不能把握天下,會不會威福下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向,子孫後代,就不會呈現昏聵無能之輩嗎?
可僅僅是原則,就已經驚天動地,石破天驚了。
三日以後,朱元璋著戎裝,披黃袍,配長劍,昂然長立,麵向崖山……在老朱身後,包含此行文武諸臣,鴻儒名宿,軍中將士,嶺南百姓,參與之眾,多達兩萬餘人。
張希孟身為此地文官之首,一身緋紅的官服,頭戴梁冠,手持笏板,側立在朱元璋身邊。
現在看來,也不過是略微加了點保險罷了。
“又有靖康以後,金人踏踐中原,江山破裂,百姓遭劫……雖山野之人,草澤義士,亦憤然起兵,順從胡虜,梁山張榮,縮頭湖大捷,天下立名。朝野高低,皆有不平忠魂。無法趙宋屈膝媾和,一敗再敗,乃至於蒙古南下,趙宋社稷,斷絕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