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六章 少年說[第1頁/共3頁]
徐元佐定了基調,旋即開端大段類比。
“敬諾。”徐元佐躬身辭職。
這就意味著,徐元佐要講“心”,講“赤子之心”,從縱橫兩方麵闡述,都是極大的題目。
不過公允地說,梁任公將少年與國運捆在一起,的確是推開了一扇窗。
歸正這個口水仗打了好久好久,在徐元佐穿越的時候還冇打出個勝負。冇有任何一名哲學家宣佈閉幕了唯心唯物之爭――精力病院倒是有很多如許的閉幕者。
隻需求將“少年之國”改成“國之少年”,文章的好處和格式就上升到了指導天下的高度。
林大春張元忭一段段讀下來,也不免被徐元佐周到思惟所指導,挑不出半點忽略。至於行文煉字,這本是徐元佐的弱項,但因為是古文,要求冇偶然文那麼高,講究“字字珠璣”,便成了瑕不掩瑜,大可忽視不計。
“固然各有所美,各有所惡,但是‘言之有物’倒是諸君所共鳴。”徐元佐道:“小子覺得,隻要言之有物,能為載道之器,皆是一體。故小子讀前人文章,隻求其什物;讀古人文章,隻觀其載道。至於文風如何,何足道哉?恐怕這也是十四子之本意,而唐宋大師之所求。”
誰知再次傳上來的時候,倒是“人既如此,國亦亦然。”
他道:“言之有理。你可帶了昔日習作?”
整篇內容都是豪情激烈,而邏輯完善,就比如膾炙人丁的一句: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的確好笑。
赤子之心會商的是心。
林大春正與張元忭說話,見這麼快就有筆墨呈了上來,笑道:“小友文思倒是敏捷。”他展紙讀了出來,微微驚奇:“先聲奪人,有點意義。”
徐元佐不曉得林大春是如何想到“少年”這個主題的,但既然出了題目,決然冇有還價換件的事理。更何況“少年”一題,正中徐元佐度量。
少年誠如國朝初興,訂立典章,肅除舊弊,創建文明。與之相對的,老翁就如國運衰竭,社稷將滅,多有詭譎妖異之事。三歲之翁,便是二世而亡的秦、隋、鼎祚不長的小朝廷,以及蒙元;百歲之童,則是上古三代,聖王治世,不時改過。
希冀抽芽狀況的水稻結出飽滿的顆粒,真是有種反差萌呢。
在十四子的複古派看來,唐人至開元以後就有了老氣,宋人隻會拾人牙慧,非常可鄙。
張元忭聽了此題,心中第一個反應是《孟子?萬章上》。
《禮記》所謂“總包萬慮謂之心”,這是最早付與“心”哲學觀點。厥後為了滿足前人的哲學需求,心正處於身材中間――上中下的中,如同天子處於六合人之間,國君處於君臣民之間,以是心的精力層麵意義與實體器官相融會。
徐元佐如果照抄過來。實在太砸本身“神童”的名聲,即便先人也會吐槽他是“神經病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