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不識真人[第1頁/共5頁]
“最後就是倭國,不給堪合,不準入貢。”
王士琦道:“是啊,以往朝貢之事,向來是厚往薄來,朝廷常用幾倍高於時價之錢來購番邦貢物,此舉也是不當,但是卻有很多官員以為我大明無物不有,足可自給自足,貿易之事隻是利人倒黴我,但若真是如此官方又何來私運成風呢?”
徐火勃也是道:“大禹治水,宜疏不易堵,這開海之事便可惠民,也可充分國庫,而朝廷一味製止實在是太目光短淺了,此等弊法實應當拔除纔是。”
林延潮笑了笑道:“老先生,晚生那裡是甚麼高人。這一次來台州就是來就教老先生,以解晚生之愚。”
王宗沐任過宣大總督,漕運總督,在位時力主鞭策過海運,海禁之事,是朝廷上馳名的實乾之臣,他的闡發可謂是鞭辟入裡。
並且明朝雖開放了月港,但賜與船引的八十八艘裡,都是前去東西二洋的,這東西二洋是南洋的東西二洋,總之冇有一艘是往倭國走的,換句話說倭國還處於明朝的‘貿易封閉’的名單裡。
林延潮拱手道:“在老先生,晚生就班門弄斧,大膽言之。當年張江陵故去,其他黨多被詰問,故而朝堂上也冇有人敢稍提變法之事,但現在已時過境遷。眼下朝廷最憂心的,一在於東北,西北的邊事,二在於本年的大旱。先說邊事,西北遼東頻頻用兵,另有播州的楊應龍,把持一方,多次犯邊,天子已是啞忍他好久,但能夠猜想將來遲早是有一戰,不管那裡戰事一起,冇有幾百萬兩銀子是打不住的。”
林延潮道:“以是朝廷缺錢就是將來局勢,而局勢的變動,必定擺佈朝堂上的政局,是以將來十年,朝廷高低必會為了開源節流更大傷腦筋。那麼對於我們官員而言,必須順勢而為,能為朝廷開源節流,就是我等的進身之階。”
這時候王士琦卻出聲道:“實在以我觀之,朝廷要拔除海禁也不難,難隻是難在……”
林延潮點點頭道:“老先生所言極是。”
林延潮聽了王士琦的闡發,他也就是把朝貢國分類,如琉球如許的國度,乾係到了不持堪合隨便入貢的程度。朝廷在福州設有柔遠驛,專門歡迎琉球貢使。此意味琉球貢使不必如其他貢使那般必須千裡迢迢到京師方能入貢,然後再千裡迢迢的運回家去,運費就不知去了多少,這放在現在就是‘全天候計謀合作火伴乾係’。
林延潮與王宗沐對視一眼,王宗沐笑道:“對於這開海之事,老弟的弟子大可暢所欲言,也算見地一下後代英傑的風采。”
世人想了想,冇錯,林延潮所言並非如何高深莫測,很多都是他們曉得的,但最後的結論倒是大師常日忽視的。
這開海的事情,如果一個山西官員說,那麼大師要麼當你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要麼就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