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節 榮辱雙重天[第1頁/共2頁]
眾生圖:有人果斷抵當,以身就義,締造了可歌可泣的事蹟!也有的人肉袒迎降,背宗忘祖,諂事蠻夷!
可惜功虧一簣,清軍誘降了永平守將楊春。在楊春的幫忙下,部分清兵已經潛入城內,埋伏在文廟棚頂的承塵之上。在四日拂曉登城時,楊春又指導多量清軍進入城內,楊春的詭異行動被鄭國昌及時發明,鄭國昌急令諸生將楊春錘殺,並率部搏命抵當。但為時已晚,斯須,北樓火起,城遂破。鄭公猶策馬親冒矢石,力戰不止。見事已無濟,部下部將勸其出逃,鄭公厲叱之。去意已絕的鄭國昌撤回公署穿戴整齊西向再拜曰:“臣力竭,臣罪不成贖矣。”親見夫人後代闔門縊死,鄭公乃安閒他殺,並命下人舉火焚之。
與程應琦並肩作戰至最後時候的另有焦慶延,盧龍衛人,曾任居庸參將,永平淪陷時剛好賦閒在家,決然持械登城,手持長矛血戰到底,死鋒鏑下。史稱其“操守廉介,為官清正”。在任三屯副總兵時曾本身買田耕作奉養母親,極儘子道,人稱“廉孝將軍”。兵備道張春曾獎飾曰:“武將若慶延,何愁不得將士心耶!”。焦慶延身後,骸骨不存,其妻韓氏即欲同死,家人力勸止之。厥後韓氏搬出城外,遠匿山莊獨居,守節二十餘年後故去,終與丈夫的木牌位合葬在一處。
不該忘記的另有那些猝然麵對戰役大義凜然的女人們,盧龍人劉氏,為禦史韓應庚的側室。郡城垂死,劉氏儘平生耕織所貯,集萬金上軍門犒師,危急時候又將季子安設至出亡之處,誓與城守為存亡,城陷之時又機靈出險。
保衛故鄉力戰不平的盧龍人韓原洞!
名城失守,有人奮不顧身,有人肉袒迎降,如楊春者亦不乏其人。永平城破之時,廢將孟喬芳、戶部員外郎陳此心、同知張萬壽、諸生宋應元率先投降。孟喬芳,字心亭,其先人為徐州人,跟班燕王朱棣就國靖難時立下軍功,世襲官永平衛。史載孟喬芳“少俶儻任俠,不屑經生章句,入鄉塾輒侮其師。”自小就崇尚武力對詩書不感興趣,長大後至京師,“鳴弓擊劍,鬥雞走馬,諸勳戚小侯爭邀致之”,且“偉岸善騎射,能以一箭墜雙鵰”,可見其技藝較高,身邊另有一幫小兄弟。本來出任過明朝副將,永平淪亡時,正罷免家居。作為永平本地武人,孟喬芳頗受本地甲士信賴,他的投降,對本地甲士影響極大,導致多名甲士接踵降清。
永平知縣張鳳奇是山西陽曲人,舉人出身,他是崇禎元年來到永平出任知縣的,蒞任之初,即值風雲變幻、羽檄交馳,張鳳奇親身構造士民修補廢壘,設備芻糧,已經做好了據城死守的籌辦
時任永平道下中軍都司的程應琦,山陰縣人,史稱其“沉毅英發,有應變才”。清軍進城時,程應琦率眾挺戈巷戰至筋疲力儘,見迴天有力則拔所佩刀自刎,不死,猶喝令仆人幫忙斷頸。眾皆不忍,紛繁跪倒涕零安慰,程應琦豎發裂眥複起他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