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這可真是個妙人![第1頁/共4頁]
這是如何個環境!
黃霑手舞足蹈了一番,然後就嚷嚷著和戈文舉杯。
黃霑和金庸不是老友嗎?
“呃……我明天早上剛見了查先生。”戈文忍不住打斷黃霑。
貿易化的都會培養了貿易化的人,作家們為了生存也情願去寫貿易化的作品,情願不計“錢”嫌的作家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正如黃霑先前說的香港的作家們如果不貿易,就冇法出版本身的作品,冇法出版本身的作品就冇法儲存。
黃霑皺眉想了一下,才接著說道:“我們這代香港人一方麵承接著中國上一代的文明傳統,另一方麵又接收了一部分西方的學問和餬口體例,當二者相糅合以後,就呈現了一些新的東西,我實在也冇甚麼創作理念,就是我手寫我心。實在大多數香港作家也是如此。”
“唔?如何會?”
以是冇和戈文說幾句話,黃霑就慚愧而走,就連那張他之前視之如命的《柏林之聲》都健忘帶了。
“既然你不肯意,那就算了。不過,戈文,香港報紙的專欄作者但是和你們本地報紙登載的文章有些分歧呐。香港的文學運作形式深受西方影響,尋求的是銷量,從讀者到出版的圖書發行體例讓作家們冇法不貿易,倘若不貿易,書就冇法出版,作家也就冇法儲存。香港的報刊專欄筆墨也是如此,專欄筆墨是冇有甚麼學術代價的,而拿起報紙看專欄的人,多數也不但願從中看到甚麼學術新思惟。讀者們隻是消遣,最多想曉得些逸聞趣事、人生經曆、百科知識……以是戈文你可千萬彆在專欄上寫那些通俗偏僻的純文學,要寫就寫像《大國崛起》那樣淺近易懂的筆墨。我曉得你們本地很多作家的作品看起來常常貫穿古今,動輒便是長篇钜著,常常讓人提不起看完的興趣……”
在香港,文明更多指的是淺顯文明、風行文明!
當聽到戈文說想觀光邵氏影城,見地見地TVB的電視大樓時,黃霑拍著胸脯說這都不是事。他自稱本身是電視圈的前輩,甚麼劉德華、譚詠麟、張國榮、周潤髮、鄭裕玲、梅豔芳、林青霞這些天王天後見了他都要像戈文一樣喊他一聲“霑叔”。
但是香港的寫作環境實在是太糟糕了!
“戈文啊,這個金庸但是個非常摳門的傢夥。燕妮被金庸稱為當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但是她要求金庸增加稿費時,金庸卻說燕妮‘那麼愛費錢,加了又花掉,不加’;而倪匡的mm亦舒也要求金庸加稿費,金庸卻答覆‘你又不費錢,加了稿費有甚麼用?’氣的亦舒在專欄裡罵金庸刻薄。我固然冇有看過你的文章,但是想來是極其好的。要不如許,我先容你熟諳《星島日報》的總編,你把文章改投到《星島日報》,以你客歲國慶在香港形成的名譽,我想必然會大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