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培養木匠的書院[第1頁/共3頁]
“糧食產量翻幾倍?另有我們現在冇發明的高產農作物?它們在那裡?從速派人去找。”李文業覺得以中國人的聰明已將地步間的植物辯識個遍不會遺落掉更好的作物。可看包拯的模樣又不像是信口開河,這讓貳心中升起了等候,中國汗青上因為饑荒冇糧倒掉的王朝不計其數。天子也隻能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好多辦理兒糧食,如果有高產的作物那可真是國泰民安的基石了。
“如果一個老農總結了本身種田的經曆,能將糧食種的比其彆人多一半的收成,然後他的經曆在天下推行,使得天下的糧食和收成增加一半,如許的功勞是不是比宰相要大。”說到這裡包拯昂首看著李文業等著他答覆。
“甚麼?不插手科舉那還學甚麼?”包拯的一句話讓李文業不淡定了。學子們十年苦讀,寒氈坐透,鐵硯磨穿,不就為了一朝金榜落款為官退隱嗎,你弄個書院不教科舉那教甚麼。
李雲清氣呼呼的走了,隻剩下包拯和李文業在那邊,氛圍有點兒難堪,包拯隻好轉移話題與李文業會商起書院的事。
“科舉是一種很好的提拔人才的體例,不過現在的科舉在測驗內容上側重於詩詞歌賦和經義的背誦,提拔出來的人都是文采風騷之輩,當官還行,做事不成。我想在我們的書院中講授生一些合用之學,不求有多大的學問,隻要無能實事就行了,如許的門生能夠對百姓更有效處。”包拯曉得李文業必定不會一下子接管,事前就做好了耐煩解釋的籌辦。
“這不成能,讓天下的糧食減產一半,如果真能那樣天子也不消為每年產生的饑荒憂愁了,這世上不成能有如許的老農。”李文業在朝堂上見天子為賦稅憂愁的模樣見多了,如果糧食的收成增加一半天子還不美死。
“那些合用之學真的有那麼首要嗎?”李文業一時還接管不了工匠做工的技術能與文人所學相提並論,達到要開書院學習的境地。
“如果這是真的,你的功勞可真不比在朝中當個宰相小。”李文業還是不敢信賴真有這類事情,可他的心中始終有著體貼天下百姓的情懷,又但願這是真的。
“漂洋過海不是題目,我大宋已有販子出海經商,如果他們能找到那些高產作物的種子,我傾家蕩產也會采辦的。”李文業信賴了包拯的話,連產業都籌辦搭出來了。
包拯第一次看到李文業如此孔殷的模樣,看來他即便是辭了官,那顆為國為民的心還在跳動。可也不能將產業都搭出來啊,包拯的老婆現在還要李文業來養,包拯隻好給李文業澆點兒涼水:“現在的海船還不敷大,飛行的還不敷遠,我們要造更大的海船才氣達到那邊。以是我們書院第一期招收的學員主如果將他們培養成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