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舉鼎爭雄 白塔院挑燈夜話(一)[第1頁/共4頁]
“豪傑啊,楊五將軍!”太宗欣喜地親手將玉佩係在延德腰間:“薛剛號稱‘通城虎’,你在他之上,朕封你為‘伏虎羅漢’!”
新科狀元呂蒙正跟著擁戴道:“是啊,潘元帥!楊五郎若真的舉起此鼎,莫非不是我太宗陛下和大宋百姓之福嗎?”
“扶筇登絕讞,好景邁平地。
見呼延讚都不敢上,其他那些將軍們更是冷靜無言。太宗朝著世人掃了兩圈兒,不無遺憾地幽了一默:“唐人威風有,宋將臉麵丟,此鼎舉不了,談何十六州?”又歎了口氣道:“算了,朕要歸去安息啦。”
這個安設在大華嚴寺的鼎,也是三足兩耳的圓鼎,三足長而細弱,兩耳大且豐富,滿身呈暗綠色,鍋肚子上雕刻著邃密而規整的“萬”字斑紋和首尾相連環環相扣的“回”字斑紋,讓人一見便愛不釋手。
這大雄寶殿占地一畝二分,為五台山統統殿宇之最,它重頂飛簷,巍峨廣大,滿眼木雕彩繪,到處莊嚴堂皇;寶殿內供奉著三尊佛像,正中間為釋迦牟尼佛,西為無量佛,東為藥師佛,俱都高大寂靜,金碧光輝。太宗趙光義雙手拈香,插入銅爐,麵對釋迦牟尼佛虔誠禱告曰:
太宗、八王一行人來到大華嚴寺,寺內主持了鳳大法師率合寺五百和尚恭在廟門驅逐,隨後便指導太宗來在了第三重的大雄寶殿。
八大王向了鳳提出一個題目:“叨教大法師,這隻銅鼎有多重?”
這天早晨,剛交酉時,主持方丈了鳳大法師便命一小沙彌到後院去傳喚五郎延德,說是有一件乾係到五郎存亡的大事需求相商。
眾文武大臣一麵對太宗的詩句讚不斷口,一麵對娟秀的山色,清澈的泉水以及光輝的修建嘖嘖稱奇,這時,他們來到了藏經殿後,見到了一座全銅灌鑄的大鼎立在當央,更是立足圍觀、擊節稱賞、感慨不已!
太宗指了指那隻大銅鼎:“你來嚐嚐。”
太宗隻因薛剛被封‘通城虎’,而楊五郎比他強,故封了楊五郎‘伏虎羅漢’的稱呼,本來也不過是一句戲言罷了,但未曾想君無戲言,這一句戲言被人巧加操縱,終究竟決定了五郎楊延德後半生的運氣……
延德甕聲甕氣地:“高王爺若再年青幾歲,舉此鼎可說絕無題目。我現在才二十三四歲,未經一試,潘元帥安曉得我不可呢?”
折桂手堪扳月窟,吟詩筆可蘸銀河。
潭印禪心靜,鬆邀野鶴遠。
太宗也能推測他的本領和修為,他順手解下了腰間的一隻玉佩,回顧眾大臣道:“哪位愛卿能將此鼎舉起來,朕把這隻玉佩賜給他。”
話既講到了這一步,潘仁美隻好放手。
延德將大鼎放下,心不跳,氣不喘,麵不改色。
了風大法師年已半百,他生的骨骼輕健,善目慈眉,穿一件紫紅色的法衣,走起路來行動非常妥當。他向八大王和太宗打了個頓首道:“這是唐朝則天娘娘建寺時鍛造的天王鼎,說是一千多斤!薛丁山之子薛剛曾舉起過一次,搏了個封號叫做‘通城虎’。以後再無人能舉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