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史記樂毅列傳[第1頁/共7頁]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成。”燕王不聽,遂伐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於鄗,禽栗腹、樂乘。樂乘者,樂間之宗也。因而樂間奔趙,趙遂圍燕。燕重割地以與趙和,趙乃解而去。
臣聞古之君子,交毫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擺佈之說,不察冷淡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夫免身建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燕王懊悔冇有服從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了,燕王就給樂間寫信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被重用,他卻不斷地犯顏切諫,但願紂王能服從;商容得不到任用,本身蒙受屈辱,也但願紂王能竄改。比及民氣已經喪失,連監獄裡的犯人都本身跑出來了,然後這兩小我才隱退。以是紂王揹負著像夏桀一樣殘暴的惡名,而這兩小我卻冇有落空虔誠賢聖的名聲。為甚麼呢?是因為他們儘到了本身的憂患之心。現在我固然笨拙,但不像紂王那樣殘暴;燕國的百姓固然有些混亂,但不像商朝的百姓那樣嚴峻。家裡有話,不相互傾訴,卻去奉告鄰裡,這兩種做法,我以為您不該采納呀。”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以及主父偃讀到樂毅答覆燕王的手劄時,冇有不放下書而落淚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曉得河上丈人出自那裡。河上丈人教誨安期生,安期生教誨毛翕公,毛翕公教誨樂瑕公,樂瑕公教誨樂臣公,樂臣公教誨蓋公。蓋公在齊國的高密、膠西一帶講學,是曹參相國的教員。
燕惠王悔怨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將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令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震驚,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擺佈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透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故報先王之以是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燕王恨不消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紂之時,箕子不消,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隻辱焉,以冀其變。及民誌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儘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儘,以告鄰裡。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