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王獻之[第2頁/共2頁]
《洛神賦十三行》:是王獻之的楷書代表作,筆墨內容節選自曹植的《洛神賦》,其運筆更加外拓隨性,字體清麗超脫、蕭颯拓脫,是晉楷的閉幕之作,對後代楷書生長影響深遠。
氣脈貫穿:有著“草聖”張芝一筆書的節拍感,在一次蘸墨以後,毫無遲滯地謄寫數字,氣味不散。謄寫時並非一味用同一輕重力度,而是有著較著的輕重竄改,這類竄改是由手腕的力量加持構成,揭示出氣脈貫穿、有張有持、有緩有急、有蓄力有放縱、墨色有濃有淡、字體有行有草的狀況。
暮年經曆:王獻之出身琅琊郡世族王氏,是“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隨父學習書法,七八歲時,其父王羲之在其學習時想悄悄拔掉他的筆,但王獻之指力很大,王羲之冇法拔出,王羲之感慨此子今後必會名揚天下。王羲之還曾讓他臨摹《樂毅論》。王獻之少時才識過人,在與兄長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見父親的老友吏部尚書謝安時,王獻之少言寡語,與能言善談的兄長們構成對比,獲得謝安的獎飾。
《鴨頭丸帖》:是王獻之的行書代表作,全文共15字“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筆飽墨酣,濃淡有致,字體婉嫕,超然自逸,下筆不拘泥於通例,被宋高宗盛讚。
王獻之(公元344年—公元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郡臨沂縣人。他是東晉期間馳名的書法家、畫家、墨客。以下是關於他的詳細先容:
2. 創作背景:從帖中的語氣來看,該當是有人已服用過鴨頭丸,但感到結果不好,便寫信奉告王獻之,王獻之親身服用後,證明瞭來信所述,便複書邀約朋友集會,屆時再行請教。魏晉期間流行歸隱,貴族後輩隱居山林,看重攝生之道,坐而論道之時也常交換攝生之術,這封信劄便是王獻之服藥後的感受。
宦途之路:王獻之成年後,前後擔負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等職。厥後獲得謝安的賞識,擔負長史。太元五年(公元380年),謝安晉升衛將軍後,王獻之升任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後被拜為中書令。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王獻之因病歸天,長年四十二歲。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他的女兒王神愛被晉安帝司馬德宗立為皇後,司馬德宗下詔追封王獻之為侍中、光祿大夫、太宰,諡號為“憲”。
1. 根基資訊:
尺寸:縱26.1厘米,橫26.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