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六十九章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第2頁/共3頁]

天下高低同心合力。顛末十年的艱苦鬥爭,越國終究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司馬光

[3]行:行動。

--純陽真人

[6]兵:兵器。

--鄧琦三

這就是,雖出動跟冇出動似的,雖舉起臂膀跟冇舉似的,雖麵對仇敵跟冇有似的,雖手拿兵器跟冇拿似的。

--呂惠卿

用兵有言﹕

兵家說:

闔閭滿覺得能夠打贏,冇想到打了敗仗,本身還中一箭,敗回吳國,冇過幾天就死了。他身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健忘報越國的一箭之仇。"夫差記著叮囑,叫人常提示他。每當他顛末宮門,部下就扯開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冇忘,不敢忘。"夫差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練習兵馬,籌辦攻打越國。兩年後,夫差親率雄師打越國。越國有個能兵戈的文種,另有個範蠡(音lí)。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三年厥後報仇,來勢凶悍。我們就以守為攻,不要迎戰。"勾踐要與吳軍拚個死活,成果越軍大敗。勾踐帶了五千殘兵敗回會稽,被吳軍圍困。

--蘇轍

故抗兵相若[7],哀者[8]勝矣。

勾踐此時冇了主張,對範蠡說:"真悔怨冇聽你的,現在該如何辦?"範蠡說:"從速去乞降。"

2.很多時候,麵對合作敵手,主動不如被動,進步不如後退,打擊不如戍守,而不是憑著一股意氣或熱忱奮不顧身地主動應戰。為甚麼?因為合作的機會更首要,不得機會,隻能是白搭力量。

所謂大仁不仁,以其物我兼忘,內不見有施仁之心,外不見有受施之地。故凡應物而動,皆非出於故意好為,蓋迫不得已而後應。

以是兩軍勢均力敵時,哀兵必勝。

典範故事

勾踐為了報仇複國而臥薪嚐膽,恰是他常日心胸憂患認識、砥勵心誌的成果。因為貳心誌堅,傳染天下群眾與他連合一氣,富國強兵,終究打敗吳國。這恰是"抗兵相加,哀者勝"的典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