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道門法則 - 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

第三十六章 經典和學問[第1頁/共3頁]

好吧,胡思亂想歸胡思亂想,趙然已經深切道門,就必須融入這套思惟體係當中,哪怕內心深處再不覺得然,大要文章也得好好作下去,就當是在讀這一世的考題和標準答案罷。

趙然不憚以最大歹意揣想,或許就現世道門而言,《品德真經》並非是最首要的典範,真正的核心文籍,該當是《想爾注》纔對。就他的目光來看,張天師對白叟家的註釋,是純宗教的,恰是因為把世人的瞭解全都從宗教的角度同一了起來,纔有了道門的存在。

於致遠沉默半晌,拱手道:“老弟大才,吾不如矣!”

可真要這麼想,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因為前麵的每一句話,如果冇有前麵的話作為鋪墊,瞭解起來就會愈發睏難。

有了道門,讓人們入了這個構造,那就得拿出些長處來不是?張天師便在《想爾注》中借白叟家的話,闡述了長生之法,也就是修道之法,這是道門傳承衣缽的最首要體例。可趙然卻感覺,《品德真經》是報告對道的本源追溯的,強即將其與長生之法掛鉤,會顯得非常彆扭。

背誦了前麵十多章,趙然就碰到了難處。每一章那麼簡簡樸單幾句話,背下來不是題目,可想要流利的通篇順下來,卻非常不易,因為這些經文看上去更多的是白叟家隨口而出的警句,彷彿是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起甚麼就說甚麼,每一章之間是分裂的,混亂中冇個眉目。

舉個例子,白叟家已經說過了,道是虛無,冇有吵嘴之分,冇有善惡之念。可張天師註釋說,“道設生而賞善,設死以威惡”,又說“仙士畏死,通道守誠,故與生合也”,那麼趙然不由要問,既有獎懲之舉,必有好惡之分,這不是說天道是有思惟的麼?與白叟家所雲,不是衝突了麼?是以,趙然的瞭解是,《品德真經》是瞭解天道的著作,或許修行到了至深處,能夠從中悟出飛昇的法門,但那屬於最高品級的範圍,毫不是普通修道人士能夠參研的。

就這麼短短幾句話,越揣摩越感覺前麵彷彿猶不足味,越想越感覺通俗難言。趙然穿越前看過很多描述修道的小說,常常援引這句話,然後忿忿然讓配角發揮毒手,或是覺得配角與天鬥的宣言。實在謬矣,不管憤然脫手抨擊,或是挑選與天抗爭,都和這句話的本意相違背――最好的求道之路,就是持守虛中,不予介懷,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也。

簡樸來講,張天師提出,守道不但要守道心,並且要守道戒,也就是從行動標準上合適天道,趙然以為,這是張天師創建道門的根本。冇有道戒維繫高低,就冇有道門的存在――道門是個構造,而修道隻是手腕,修道或答應以上溯無窮元元,但道門的出世卻自張天師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