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永曆七年的夏(下)[第1頁/共5頁]
“兵多地少,難於安插;倘若淘汰兵戈,一旦出征,何故製勝?”
至於前麵的諸如“父既誤於前,兒豈複再誤於後乎”之語,如“況兒功名之念素淨,若複作馮婦,更非本心”之句,再如那“不然,懸烏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實禍,而民氣機奮,江南亦難久安也”的話說來,不過是自誇兵力薄弱,威脅清廷如果不讓他如願就持續與清廷在東南本地開打。
劉清泰如此說來,佟國器當即便明白其人所指。提及來,這三個省,福建且不提,浙江的杭州有駐防八旗,廣東更有平南、靖南兩藩,早已並非是隆武二年時的局麵了。
“再分給三府屯兵,並轄三省本地處所。”
“劉清泰果能承擔,實以三省處所相給,則山海無竊發之虞,清朝無南顧之憂,彼誠厚幸。至於餉兵而外,亦當使清朝享其利。不亦愈於勞師遠圖,白費帑金千萬者乎?”
不比永曆元年才插手到鄭氏個人旗下的陳凱,鄭鴻逵是為鄭勝利的親叔叔,對於鄭芝龍、鄭勝利父子之間的乾係非常清楚。
對此,清廷因為西南壓力過於龐大,以及鄭勝利在閩南疆場上的摧枯拉朽,再加上陳凱在粵東的守土不失,清廷便毫不躊躇的讓已死的多爾袞背起了黑鍋,安撫鄭芝龍,同時更是安撫鄭芝龍背後的鄭勝利,藉此來和緩兩邊的衝突,實現招安,亦或是製止東南明軍與西南明軍合流的實際威脅。
這對父子之間的乾係本就有所冷淡,乃至到了鄭勝利回到故鄉,與父親的乾係也遠不及對其母的迷戀。至於厥後,鄭芝龍一意孤行,鄭勝利苦勸不得,父子親情又與忠君的思惟相悖逆,今後天然是走上了“忠孝不能分身”則“舍孝而取忠”的門路。
地頭蛇們不會同意是一回事,何況此番媾和清廷的核心層也是貧乏充足的誠意,不過是想要借媾和來減緩東南的壓力,製止鄭勝利與西南明軍合流。當然,如果能夠招安勝利,鄭家的海軍和海貿巨利也是對清廷大有好處的,最起碼能夠分潤些許,總比鄭勝利憑此來與清廷作對要強的。
誠如當時的一份密奏中所謄寫的那般:“勝利等作賊既久,狼子野心,臣等非敢保其不叛,亦難必其就撫。但今湖南、川、廣到處用兵,力不暇及。且湖南之賊,或由江西,或由廣東,皆可通閩,萬一勾連狂逞,為禍愈大。故姑以招安一策,先將此賊樊籠,停戰養民,察其動靜;苟有反側,仍即剪除……”
“且以閩粵論之,短長明甚,何清朝莫有識者?蓋閩粵海邊也,離京師數千裡,道途阻遠,人馬疲敝,兼之水土不諳,滅亡殆儘。兵寡必難守,兵多則必將調集,調集則糧食必至於難支,兵食不支則處所必不成守。浪費賦稅而爭必不成守之土,此有害而有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