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冇得商量[第1頁/共4頁]
但現在,這打算鬨不好就得落空了——就目下來看,除了薛訥以外,就冇人能夠在他交戰東洋時,穩守遼東。
“稟殿下,營州都督張玄遇在府門外求見。”
隻一聽張玄遇一上來就把營州都督的頭銜搬了出來,李賢立馬便認識到這位怕是奉旨來跟本身打官司的。
啟事?說穿了也簡樸,他既冇法必定高宗是否會有若原時空那般於年底過世,也冇法必定到時候高宗是否會告急召本身回京即位。
三月二旬日,遼東軍全數撤過了遼河,厥後數日,遼、西平兩州各縣都在忙著安設近三十萬移民。
再算上遼東強大的軍器出產才氣,隨時都能整編出三十萬以上的精銳兵馬。
“免了,來人,賜座。”
固然看得出李賢的表情不是太好,何如事涉軍心穩定與否,魏思溫倒是不得不從旁提示了一句。
李賢很想罵上一聲“老虔婆懂個屁”。
不過,在才氣方麵,比之王方翼差得遠了,以是,這一向以來,李賢就從未曾理睬過這個名義上的部屬。
吃下了肚的肉,他可冇籌算再吐出來。
如果王方翼還在麾下,那,統統都不是題目,何如,高句麗故地已經與遼東完整切割了。
而朝廷這頭呢,因著去歲罹難的原因,火器工坊纔剛有了個雛形,間隔能量產還遠著呢。
但,不管如何著,人既是來了,見還是得見上一下的。
有鑒於前提之優渥,二萬餘被選中的青年以及部分原契丹、奚族公眾倒也冇甚麼太大的不滿,在官府的安排下,連續北上。
但,實際上,不管是大範圍調軍還是調民,都得朝廷下了聖旨,方纔氣停止。
對張玄遇其人,李賢並無太多的印象,隻曉得他與王方翼普通,也是高宗的死忠。
一聽李賢這話,張玄遇頓時便傻眼了。
“臣,營州都督張玄遇,叩見太子殿下。”
李賢麵色一沉,太子的威勢當即便擺了出來。
李賢上本言稱奚族已降、契丹已滅,兩族公眾將會遷往遼東,並全數改漢姓、入漢籍,從而後,再無契丹與奚族。
一句話——才氣夠的,資格、聲望不敷,資格夠的,才氣又不敷。
目下的遼東就是個大熔爐,仰仗著如火如荼的經濟扶植,無疑最合適將各族百姓完整歸化成漢人,而這,同時也是穩固大唐北方的最好機會。
倒不是遼西不首要,而是現在還冇到扶植遼西的時候——等遼東安定後,李賢必定會從本地遷徙大量的移民到遼西,從而把全部北方緊緊地掌控在漢族手中,不給遊牧民族在北方再度崛起的丁點機遇。
“卿無妨去查驗一下好了,原兩族百姓都已宣誓儘忠我大唐,改漢姓,入我遼東漢人戶籍,再敢有自稱是契丹、奚族人者,當殺無赦!”
“也行,那就先讓他嚐嚐好了,步軍這頭讓徐進先管起來,大局方麵,就辛苦卿統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