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家漢民結伴行[第1頁/共3頁]
這名黑臉大漢沉聲道:“俺姓檀,名憑之,青州高平金村夫。這幾個後生小子,是俺的侄子。他們的父親,俺的大哥檀修之,在這一起南下的時候被盜匪進犯,戰死了。”
“隻可惜,唉,檀家大兄弟他,中了胡人的箭,搶不返來了!”
正說到這裡,倒是一陣水聲從江邊船來,而一聲江南腔的拖長了的號子聲響起:“泊岸嘍,放板下客啦!”
站在檀憑之邊上,一個二十出頭,瘦高個子,孔武有力的男人,站了出來,他的眉眼算是比較平常,但最不平常的一點,則是他的那張嘴。
再就是頭髮,漢人都是梳髮髻,而來自草原的胡人倒是把頭髮編成一個個的小辮子,看著象是繩索,以是南邊的漢人叫北方胡人都叫索虜。
“路上碰到了檀家兄弟給那中原的丁零胡人圍攻,俺們和彆的一家恰好到的孟兄弟一起,打跑了丁零胡人。”
世人循聲看去,隻見一條大渡船靠到了渡口,一大群梳著辮髮,穿戴皮袍,較著北人打扮的流人走下了跳板。徐羨之趕緊跑回了本身的攤位,嚷道:“果脯,上好的果脯,江南風味,三錢一袋!”在這渡口的統統商販都開端了大聲的呼喊與叫賣之聲,氛圍一下子活潑了起來。
很多漢人百姓為了製止給北方的胡人所逼迫,也隻能在穿著打扮上跟他們一樣。所覺得甚麼說衣冠南渡呢?就是因為隻要在這大晉之地,纔會有正宗的漢人打扮啊。
三十多個辮髮左衽,穿戴皮袍的人,有男有女,有壯有少,走下了船板,剛一下船,很多人就跪地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把頭上的辮髮給解開,頭髮披垂,衣袍脫下,重重地扔在河灘之上。
劉裕固然見地未幾,但也略通醫理,曉得這類叫鄂裂,或者說是兔唇。
想到這裡,劉裕走上前去,對著痛哭流涕的那幫人,沉聲道:“我乃大晉南兗州京口郡蒜山鄉鄉裡正劉裕,爾等何人,報上姓名,郡望!”
劉裕的心中一陣酸楚,輕聲道:“我傳聞自永嘉之亂以來,漢人南下,就要麵對數不清的胡人鬍匪和盜匪的進犯,乃至胡人的州郡兵將,也會隨時出動劫殺這些南下漢人,你們也真不輕易。那麼,這位就必然是平昌孟氏的帶頭人了吧。”
兔唇男人開了口,跟著他的說話,那看起來足有三片的嘴唇,一動一動,讓人看起來講不出的難受:“俺叫魏詠之,任城人。傳聞秦軍要南下攻晉,俺家兄弟們一合計,不能幫著胡人打我們漢人,因而就一起南下了。”
跪在最前麵的幾個男人相視一眼,停止了抽泣,站起家來。
說到這裡,檀憑之的淚光閃閃,而身後的幾個婦人,更是哭出了聲。
不過劉裕轉念一想:現在北方環境嚴峻,多量漢人南下,這些人應當是從北地過來的漢人,在江北的廣陵,兩淮一帶底子冇法逗留,直到過了江後才感遭到安然,這才丟棄胡人的辮髮,解掉這左衽的衣衿,意義是終究能夠重做漢人了。唉,這些人真不輕易啊,我可得好好號召這些人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