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獨占韶華 - 156|156

156|156[第1頁/共3頁]

除了甘旨的合蕈和稠膏蕈,陳仁玉還提到了玉蕈。如果我們冇猜錯,玉蕈就是真姬菇,它除了菌蓋初生時有幾點大理石斑紋,菌柄以及每一根菌絲都是紅色的,以是又叫白菌。玉蕈冇有合蕈聞起來那麼香,也冇有稠膏蕈的口感肥厚,但是數它最筋道,在鍋裡燉得久了,還能披收回一種獨特的香味,就像清蒸大閘蟹。

合蕈、鬆蕈、稠膏蕈、栗殻蕈,這些蘑菇的簡曆都登記在《菌譜》內裡。《菌譜》是陳仁玉寫的,陳仁玉是宋朝人,故鄉在仙居。

如陳仁玉所說,他故鄉孟溪山上的稠膏蕈向外出口。與合蕈分歧,這稠膏蕈不如何賣乾貨,而是先做成湯,再裝瓶入甕,以熟食的情勢往外運。想當時,在孟溪山四周住的人家,除了種田打獵,還乾家庭性子的手事情坊,該作坊首要加工稠膏蕈。

雁過留聲,橘綠橙黃,秋風瑟瑟,天朗氣清,是稠膏蕈的季候。西北孟溪山,零露浸釀,山膏木腴,或於絕峰之頂,或於高樹之杪,稠膏蕈星星點點漫衍其間。初生時,害羞吐蕊,珠圓玉潤,輕酥滴乳,潔白如玉,個頭與形狀像極了鴿卵;很快的,菌傘就撐開了,儘力地撐至手掌大,要遮擋即將綿綿而至的秋雨似的。

暮秋時分,寒霜未至,從淩晨第一聲雞叫開端,人們就提籃揹筐,踩著稀稀拉拉長有幾根枯草、枯草上沾滿露水的小徑往山上爬,邊搜尋著稠膏蕈的蹤跡。他們東張西望,目光閃動,如偷雞的狗;披荊斬棘,深山探寶,又如一群科考隊員。他們的儘力總有收成,很快地,每小我帶來的柳筐和竹籃裡都裝滿了稠膏蕈,有乳白有淺黃,個個含苞未放,小菌傘鼓鼓的。人們把這些小東西帶回家,擇去山草,吹淨浮塵,涼水漂洗,溫水焯燙,最後煲成香味四溢的蘑菇湯。每一個環節都謹慎翼翼,唯恐一個不謹慎,碰掉了菌蓋,撓破了菌柄,因為大師都曉得,稠膏蕈最怕傷筋動骨,一破皮兒就腥了。還能設想獲得,孟溪山下的人家靠賣稠膏蕈,已經率先過上了小康餬口,個彆有市場認識的朋友,把蕈湯裝進精美的陶罐,膠泥封口,還要糊上商標,一罐一吊錢,就像賣酒一樣。

這幾味都是蘑菇,都是人們的口中珍味。稠膏蕈做湯是最美不過的了,洗去泥,開水鍋裡焯一下,加精鹽,澆黃酒,小火慢燉,湯色清澈,溫厚滑甘,味道不讓山雞燉蓴菜。栗殻蕈合適炒食,菌絲粗韌,在油鍋裡多滑幾次,加五味和湯料細煮,口感厚重而筋道。鬆蕈微腥,用鹽水焯以去腥,或燙熟涼拌,或入鍋清炒,或與小雞同燉,或者放湯鍋裡提鮮,風味俱佳。而合蕈是獨占鼇頭的一個,或煮或炒,芳香神韻發於釡鬲,肥嫩,滑美,有營養,另有藥用代價,菇中之王是它,山珍之王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