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清理‘後花園’[第1頁/共3頁]
“好了人已經齊了。”賣力本次行動的批示官走到中間,揮手招出一麵光屏,“按照在朝官的號令,現做出以下措置...”
在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公佈‘剃髮令’,稱‘自今書記以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處所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儘行剃髮。若躲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滿洲貴族號令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北方漢族群眾被迫服從。
“水落邗溝夜泊船,普通風景客淒然。
“是。”
“把永曆帝朱由榔獻出去的那人叫甚麼?”
看著街邊繁華的商店,方建國想到清朝錢澄之作於1672年的一首古詩《揚州》,忍不住的唸了出來。
熊大力抱著高斯步槍坐在原地懶洋洋的打著哈欠,明顯對接下來的戰役不如何上心,“李飛那小子運氣真好,能插手‘故裡行動’。”
識時務者為豪傑,趙良相能以漢人之身在清初就成為堂堂揚州知府,天然是個識相的‘豪傑’。
剃髮換衣引發各族群眾,特彆漢人的激烈反對與抵當,這遭致清廷的峻厲懲罰和血腥彈壓,清廷在華東和華南等地區停止了殘暴的搏鬥。當時發令所到之處,各級處所官令剃頭匠挑著剃頭挑子在街上行走,見蓄髮者就剃之。稍有抵擋,殺而懸其頭於擔之竿上示眾。乃至孔子後嗣以履行孔廟典禮不便,呈請蓄髮、用先人衣冠,也遭清廷下旨切責,隻因聖裔免死,著撤職永不敘用。
細數史學界,固然對清初屠城事件存在爭議,可爭議的核心,是死於搏鬥人數之爭,就算是最謹慎的學者,也能拿出40000000這個讓人膛目結舌的數字。
就在李回沐走進太古遺址大門的時候,療攝生息三年以後,方建國(HX-3號行政區在朝官)終究命令開端清理天下。
同一時候的新荷蘭1號星港,多量軍用飛翔器正在束裝待發。
一首詩唸完,方建國問跟在一旁的揚州知府趙良相,“趙大人,這首詩如何樣?”
清初屠城事件,曆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前後四代大興筆墨獄的‘好處’,前後用時140餘年試圖讓這一不但彩的關頭詞絕跡在史料文獻內。
玄燁皺著眉頭歎了口氣,單獨一人對著輿圖憂愁,“三藩...三藩...”
“我也不知...”
方建國擺了擺手,“帶下去查一查他手裡有冇有染上中原人的血。”
熊大力確認後開口,“跟我走一趟。”
時候一晃而過,揚州城知府趙良相被窗外的呼喊驚醒,憤怒的排闥而出,“半夜半夜鬨甚麼...”
趙良相渾圓的腦袋上根毛不剩,隻著裡衣弓腰跟在方建國身後,這會兩股顫顫麵無人色,嘴唇顫抖著扯出一個丟臉的笑容,“小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