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豐臣遺夢 - 資料六 日本戰國史簡介

資料六 日本戰國史簡介[第1頁/共4頁]

天正20年(1592年),太閣秀吉為了停歇海本地盤不敷分封的題目,決定出兵攻打明朝。秀吉向朝鮮提出“假道入明”的要求,卻遭到朝鮮國王謝絕。因而,秀吉決定先兼併朝鮮,再兼併明朝。同年4月,秀吉調派16萬甲士前去朝鮮,文祿之戰因此揭開序幕。日軍在戰役初期處於上風,隻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都城都城(今韓國首爾)、擯除朝鮮國王李昖。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明朝很快便派出軍隊趕赴朝鮮救濟。這段期間內,朝鮮各地呈現義兵抗戰,此中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戰大大激起了朝鮮軍隊之士氣。天正21年(1593年)1月,明朝、朝鮮聯軍以提督李如鬆為首擊退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光複平壤,雖在碧蹄館之戰因寡不敵眾被日本將領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擊退,但厥後日軍因為宇喜多秀家為首轉攻幸州山城時遭受朝鮮將領權栗的抵當,喪失非常慘痛。另一方麵,李如鬆竄改戰略,燃燒日軍糧庫,日軍被迫退至釜山。除此以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帶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環境下被迫和明朝媾和。文祿4年(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媾和下結束。

豐臣家重臣、五推行之一的石田三成以為德川家康違背私戰禁令,調集各地大名於大阪城頒發《內府違背條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結城秀康,本身則帶領雄師與支撐他的豐臣武將回師應對石田三成。慶長5年(1600年),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停止了決定今後天下情勢的關原之戰。

這裡也就側重先容“戰國風雲兒”織田信長以後的事蹟: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天正12年(1584年),織田信雄和德川家康結合對抗羽柴秀吉,小牧、悠長手之戰發作。家康取得勝利,但是秀吉通過一係列交際戰略,皋牢了家康。秀吉還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修建居城——大阪城。天正13年(1585年)擔負關白一職,次年獲賜豐臣之姓,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通過紀州、四國和九州撻伐,長宗我部氏、島津氏歸降。天正18年(1590年)在小田原之戰中毀滅了後北條氏,並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同一日本的豪舉。第二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閣,以世襲的體例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政治上通過太閣檢地、兵農分離、惣無事令等政策,為以後江戶幕府的生長做了必然的鋪墊。

室町幕府滅亡後,信長持續毀滅了淺井、朝倉兩家,迫使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他還安定了三好、鬆永等南近畿權勢。不久以後,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意味。天正3年(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進犯三河長筱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兵。因為織田一方利用了鐵炮等新式兵器,形成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長筱之戰使武田氏走向式微,導致後者於1582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