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古代農家日常 - 第六百二十五章 詢問

第六百二十五章 詢問[第1頁/共3頁]

將三篇文章細細地看過一遍,趙晤臉上閃現出對勁地笑意。

而齊伯昆的孫子,在他的文章裡表示出來的思惟與齊伯昆一脈相承:鬆散又不乏鬥誌。最可貴的是齊慕遠小小年紀,卻能提出很多好的建議。文章固然不如杜錦寧的那般充滿豪情,勾惹民氣,想得深、看得遠,提出的建議更實際。但以齊慕遠的年紀來講,也是非常可貴的了,不失為三篇優良好文章。

帶著如許的疑問,趙晤臨時將杜錦寧的試卷放到了一旁,看起了其他貢生的文章來——之以是說是臨時,是因為他籌算一會兒批閱完試卷後,再細心瀏覽這三篇文章,好思考如安在這三方麵實施杜錦寧所提出的建議。

在這篇文章裡,杜錦寧仍以一樣的氣勢,引經據典地列舉了以往中國跟新羅、日本的貿易所獲得的各種好處。最讓趙晤麵前一亮的是,杜錦寧在文章裡奉告,與遠洋的國度停止貿易不但能促使國度經濟的繁華,同時還具有極大的計謀意義——貿易能促使國與國之間更加密切。而一旦兩個國度能為我所用,那麼新羅、日本地點的島嶼就如同大宋的瞭望台,更能成為大宋東南邊的第一道防地。一旦有外洋的仇敵到臨,兩個國度就能給大宋預警。大宋也能派兵去援助他們抵當內奸,將內奸毀滅在國門外。

隔了一個多時候,宮裡又來了人,說天子找他。

文章不但總結了之前跟這兩個國度貿易時的服從,還指出了很多不敷,指明應當如安在共享好處的同時,操縱物質來按捺兩個國度的生長,從而讓他們成為大宋的屬國,永久離不開大宋的支撐。

這讓趙晤感覺非常對勁。

貫穿到兩份試卷背後所包含的企圖,趙晤的嘴角一勾,暴露一個諷刺的笑容。

平複了一下表情,他坐了下來,將目光落到杜錦寧的第三篇文章上。

將餘下的七份試卷看完,雖說這些人文章寫得不錯,也還算言之有物,但並冇有太多亮眼的處所。

因為太學所收的學子根基上都是舉人,以是會試和殿試的這段時候,恰是太學的學子插手測驗的日子,太學根基處於空曠狀況。會試取中的學子自不必說,考了殿試後便能夠等著派官了,再不消到太學內裡來讀書;冇取中的學子,因為過分懊喪怕人嘲笑,這段時候也是各自舔舐傷口,不肯意來書院。

“學正大人,不會有甚麼事吧?”服侍馮季康的齋夫嚴峻隧道。

他之以是重用齊伯昆,是因為齊伯昆與他的設法老是不謀而和。齊伯昆固然年紀大了,卻不像那些渾身充滿了陳腐氣味的臣子那般保守。就算有些設法他不能瞭解,但他忠心,能忠厚地把趙晤的誌願履行下去。

莫非這些貢生都有如許的程度,是我之前看的文章有題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