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瓷器述要[第1頁/共7頁]
古瓷之底,每有釘痕者,蓋前人思惟較拙,以鐵扡支底入窯而燒,燒成則撤去鐵扡,故底有釘痕也。又有一種底露胎而印斑紋,或作花形,或作物形,或深切各釘痕而作轆轤形者,亦古瓷之特性者。若作螺旋紋,則明瓷常有。清初,底掛釉之器,亦每有螺旋紋者。
黃有鵝黃、蛋黃、蜜臘、黃雞、油黃、魚子黃、牙色、淡黃、金醬、芝麻醬、茶葉末、鼻菸、菜尾、鱔魚皮、黃褐色、老衲衣。
開片,有天然與報酬兩種。天然開片係積年久而垂垂內裂成為片紋者;報酬者,係共同藥料燒成之者,起始於宋之哥窯,厥後遞仿之。
漿胎必輕;缸胎必重,此恒例也。若缸胎而輕且薄者,則宋朝之貴品矣。瓷胎而極輕、極重變成貴品也。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蓋出自柴周之遺義也。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清之康雍,始集大成,幽雋淡永,兼而有之。康熙初年之天青釉極厚,而色微表,釉色混融,有同魚腦,迄乎末年,則釉略混,而色略藍。雍正時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殆與天藍無甚大彆,但款字多書成化。自康至乾,不管天青、天藍,其釉皆厚並且潤,新者釉混並且粗,魚腦之說渺不成追矣。豆青、豆綠二色,以宋之哥弟窯為最妙。哥窯多作豆綠,而弟窯多作豆青,皆津潤瑩潔,至為敬愛。弟窯傳播比哥窯較多。明、清所仿弟窯為多,雍正所仿者,市人謂為果綠。明之前之豆青微近黃色,清仿者則近綠矣。
辨器之底而察新舊,此瓷學家所需求也。宋元諸器,底際率多露胎。明器有款者,底必掛釉,而無款露胎者,亦不鮮康雍仿明製之如也。若露胎,而有印字款者,當年所輕,今之所罕也。底際款有釉,而外無釉者,明朝及康熙亦間有之。如有釉無款者,則當細辨釉質之新舊矣,色微黃者曰米湯;底色稍黃而似烙痕者,曰炒米底;色微近豆青者,曰蘋果;底自款字興,而底露胎之器日漸少矣。
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凸雕、凹雕、地掛白釉字,掛黑釉地與字統掛一色釉、白地寫藍字、白地寫紅字、綠地寫紅字,楷字、篆書、半行楷、虞永興體、宋槧體、歐王體,紅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沙底不掛釉而凹雕天字、方欄內不成認之字、滿文、迴文、喇嘛文等。
祭紅之非寶石釉者,謂之大紅。
凡罩釉一次者,謂之一道釉;其青、黃、紅、黑之一者,謂之純色釉;若紅色者,則謂之本質釉;古瓷釉厚者,有如堆脂,謂之密淋釉。其掛釉至底之處,常常垂若蠟淚,任其排泄,謂之鼻涕釉;又有釉不到底;暴露胎骨者,暴露部分太多者,曰露胎,少者則曰縮釉,釉內現粗紋,垂而直下者,視之如有起伏而捫之,甚乎者謂之淚痕,若愚笨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若釉中現藍斑者,大者謂之霞片,小者謂之星點,若捫之不平,有如結痂之初落,謂之疙疸釉,又有釉汁中含最細之斑點,稍凹下者謂之麻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