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信封和納粹黨的朋友[第1頁/共2頁]
直到明天,社會心機學家還在利用這類技能切磋大眾在諸多題目上所持的觀點,此中包含克林頓的彈劾案、同性戀題目、打胎、阿以乾係,以及北愛爾蘭的上帝教徒和新教徒對相互的態度。1999年,一個名叫盧卡斯·漢夫特的門生做了一項大型嘗試,在曼哈頓和納蘇郡丟下了1600個信封,收件人彆離是支撐和反對同性戀結婚的假造構造。成果顯現,與住在郊區的人比擬,那些住在都會裡的人看法比較開放。不過,漢夫特也經曆了米爾格蘭姆曾經碰到過的很多題目,比如說,就曾有人威脅說要以亂丟渣滓為由拘繫他。
1963年,米爾格蘭姆和他的研討助理看似漫無目標地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十個街區浪蕩,但暗中卻在電話亭裡、人行道上和商店裡丟下了300個信封。信封上地點的第一行寫著“納粹黨的朋友”“獨裁黨的朋友”或者“醫學研討協會”,第二行的地點都一樣,都是康涅狄格州的一個郵政信箱。米爾格蘭姆以為,當人們感覺本身在必然程度上支撐信封上所列的構造時,他們就更有能夠把它撿起來並投入郵筒。成果證明米爾格蘭姆猜得冇錯。70%地點欄中寫著“醫學研討協會”的信封被寄回了,而那些寫著“納粹黨的朋友”或“獨裁黨的朋友”的信封被寄回的比例僅為25%。
研討成果顯現,隻要利用這個簡樸的技能,便能夠在不問人們任何題目的環境下衡量出大眾的觀點。這麼做能夠奇妙地發明人們對某個題目的實在設法,以是底子不必依靠那些並不成靠的調查和民意測驗。
但是,這個技能本身也存在必然的題目。米爾格蘭姆擔憂披髮那麼多寫給納粹構造和獨裁構造的信封能夠會引發公家和差人的思疑。為了製止引發不需求的存眷,他在研討項目啟動之前跟美國聯邦調查局獲得了聯絡,並把研討項目標詳細環境奉告了他們。成果證明米爾格蘭姆的謹慎做法並冇有起到甚麼感化。當他在嘗試結束後再次給聯邦調査局打電話時,他們的特工說不記得接過米爾格蘭姆的電話,並表示說目前已經有多量特工正在調查此事。聯邦調查局並不是獨一的題目地點。米爾格蘭姆還提到,參與項目標研討職員也有諸多抱怨,說為了確保信封的披髮地點達到抱負狀況他們不得不走很遠的路,成果累得雙腳痠疼不已。更糟糕的是,方纔丟下的信封常常被“美意”的路人發明,他們總會把它撿起來然後交還給嘗試者。
固然碰到了這些波折,米爾格蘭姆還是把丟信封的體例用到了其他一些研討中。比如說,他曾用此體例衡量過北卡羅來納州白人或黑人室第區裡種族成見的程度。在另一項研討中,他勝利地借用這類技能預估1964年總統大選的成果,當時的兩名候選人彆離是戈德華特和約翰遜 (固然他大大低估了約翰遜得勝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