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第3頁/共4頁]
“國之論者言及大非川、承風嶺之敗,無不扼腕感喟。但卻不知,若赤嶺為賊所據,若再求此敗都已可貴……”
講起過往的成績,黑齒常之也不乏高傲。
稍得安身,第二年吐蕃便又向河源建議狠惡打擊,當時黑齒常之在良非川以寡敵眾,大敗蕃軍,斬獲豐厚,如此才穩定住河源情勢。
鄯州古稱西平郡,地傍吐穀渾,間隔青海已經非常近。至於河源軍,顧名思義,即就是駐守在大河泉源的軍隊。
斬獲的那一批軍資便成了河源軍運營的底子,基於此黑齒常之在河源深切運營,且耕且戍,並連絡陣勢修建烽堡七十餘座,用以構成一個完整的防控體係。
一起上,黑齒常之淺述故事,李潼則洗耳恭聽,並不感覺黑齒常之是在決計矯飾。當然就算是矯飾,他也有如許的本錢。
在赤嶺山道中蜿蜒前行,路子一處烽堡下沿的山坡時,李潼還看到崎嶇的山路碎石下仍有人體骨骼隨便拋撒,隻是不清楚戰死此處的究竟是吐蕃人還是大唐將士。
“數水源出青海,境中又有多座雪山,春夏回暖,雪水溶解,河渠灌滿,天然能守營田之力。”
河源軍是他篳路藍縷、一手建立起來的,這麼說毫不為過,此地鎮守軍卒是他在承風嶺之戰中逆勢夜襲、捨命反攻才從吐穀渾境中帶回鄯州。
登上一座峰嶺以後,李潼環顧四野,如有所思,然後便問道:“此境可有烽堡名為石堡城?”
黑齒常之順著雍王殿下視野所及報告道,戰役不但限於兵器弓馬,以是今次雍王出巡也不但限於各路烽堡,他也在沿途將河源軍各種運營環境稍作報告:“往昔此境累年屯墾,營田五千餘頃,年收五百萬斛,不獨河源軍足用,隴邊各境也都大受裨益……”
“若吐穀渾不失,隴右情勢不至於如此危困!”
而當時的朝廷能夠賜與的實際援助也實在有限,當時河源駐軍乃至饑困到需求一邊樵采漁獵,一邊抵當吐蕃不竭的打擊。
固然黑齒常之離職以後,繼任的婁師德在本來的屯墾根本上再作增益,使得河源軍全盛期間屯墾範圍達到七千餘頃,耕地更是高出湟源、洮水,大益民生軍事。
論欽陵固然號為吐蕃軍神,但在麵對黑齒常之,仍然不敢輕動窺測之念。能夠說,如果冇有黑齒常之與河源軍,那麼在經曆了大非川與承風嶺兩次大敗,二十多萬唐軍飲恨青海之南,那在與吐蕃的比武中,大唐真是顏麵無存。
本來吐穀渾橫在兩國之間,是作為首要的計謀緩衝地存在。
但是任由吐蕃侵犯吐穀渾的惡果並不止於此,若局勢仍然遵循本來的汗青生長,將來的大唐將會為這個計謀失誤支出更加慘痛的代價,時候將以百年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