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第2頁/共4頁]
暮年另有一個吐穀渾王室作為幌子,擺在檯麵上維繫一個皋牢統治,可現在青海王都被砍了,隻剩下一個傀儡留在朝中去當模樣貨,朝廷若要對青海實施管束,實在貧乏一個有效計劃。
實在姚元崇引述的一些觀點,李潼也早有熟諳。眼下的吐蕃固然強大,但在政治佈局方麵,仍然談不上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形式。
大唐體量龐大,這自是其保持強大的一個首要身分,但也恰是以,邊務方麵本身就是一個錯綜龐大的題目,牽一髮而動滿身,如果不能通盤考慮而隻執迷於一時的突進,那所帶來的結果能夠會是一個更加長遠的憂患。
兩次攻滅強國,過程也都很有近似,不過分化拉攏、通過交際與軍事等各種手腕,伶仃其國,從而再一舉攻滅。
看著世人如此神采,李潼乾笑一聲,繼而便說道:“發憤需宏遠,實施則謹慎,諸公且以此作議。蕃國驟大,已非短時,惡疾緩除,這個事理我還是懂的。”
畢竟對西域的管控,還包含著對漠北局麵的製衡,若因為在青海方麵投入過大而緊縮了對西域的管束,這對漠北局麵的失控、遠不是一個三受降城體係能夠彌補的。
姚元崇的意義也很明白,那就是持續加強對西康國的經略,同時讓吐蕃的君臣衝突持續維繫下去,以此來限定吐蕃的實際同一,減弱讚普統治藏地的聲望。
這也無怪群臣反應如此,實在是青海、或者說吐穀渾故地,這本身就是一個讓中原王朝比較頭疼的題目。早在前隋期間,隋煬帝便策動了對吐穀渾的打擊並勝利攻滅了吐穀渾,因其境設立郡縣,但這並冇有保持太久,很快吐穀渾舊部就反攻返來,並且在大唐建立後持續擾亂隴右地區。
在顛末一番沉默後,群臣各自思計梳理,然後才各自頒發觀點,言裡言外所流暴露來的意義,就是固然吐蕃方麵衝突深切、大有可操縱的空間,但這類因敵之勢還是不成過分恃重,不能因為過於自覺標悲觀而打斷現在朝廷即定收縮療養的國策。
這類團體性的進級,明顯不是眼下的朝廷能夠完成的。究竟上單單將遼東兵力抽調回關中,本身就會給朝廷帶來極大的財務壓力,並且還冇有考慮遼東地區戰況會不會呈現幾次的能夠。
貞觀年間,大唐一樣對吐穀渾建議了滅國之戰,並且獲得了光輝的勝利。但有鑒於前隋師勞無功的狀況,並冇有在吐穀渾建立起實際的統治,隻是將之當作一個藩屬皋牢運營。
換一句話說,就算大唐能夠通過合縱連橫乃至於強兵反擊,能夠勝利奪回青海地區,那接下來呢?又該如何保持對青海地區的耐久占有與對吐蕃的持續封閉?
須知隋唐兩朝此前攻滅吐穀渾時,都是處於國力最為鼎盛的期間,但仍然不能將青海地區完整消化掉。現在大唐固然重回正軌,但本質上也是亂後新定,也實在冇有力量去承擔經略青海地區的龐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