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為了糧食開戰[第1頁/共3頁]
聞言,周士相拿公文的手停在了那邊:“你是說,安南有很多大米?”
世上事,不過一個利字。安南為何叛變大明,不過是見明朝快不可了。但是和清朝交好,也並非非要納投名狀。隻要代價出的高,出的讓安南人對勁,安南人也冇需求非要背上一個叛變宗主國的壞名聲,他們也得考慮新宗主滿清如何對待他們乾的這件事。如果將來滿清也不可了,他們是不是也會如許乾?再者,滿清也不成能因為安南人冇有將他們扣下的明朝官員和兵士交給他們就向安南宣戰。
周士相稱永曆棄國的動靜可謂是望穿秋水,可這動靜倒是遲遲不至,來的倒是安南的費事。
思來想去,周士相決定贖人。
而不管是夔東兵還是國姓爺,這兩個本色的擁唐派在永曆尚未棄國的前提下,明顯是不成能做無君無父之人,一塊呼應周士相擁唐的。這期間,大義是頂大帽子,也是能殺人的帽子。夔東兵已奉永曆,國姓爺也看在抗清大局上願意奉了永曆為君父,哪怕不聽調也不聽宣,在名義上國姓爺就是永曆的臣子。是以,隻要永曆尚在,夔東兵也好,國姓爺也好,在大義麵前,他們都不成能做無君無父之人。想要讓他們和周士相一起擁唐,前提隻能是一個,那就是永曆本身作死――棄國!
“既然糧食多,那就開戰吧。”(未完待續。)
周士相很頭疼,在他看來,派兵去安南救人彷彿得不償失,除了支出底子冇有回報。
決定贖人後,周士相還要考慮一個合適的使者去安南充當說客,最後他決定派六官的吏官桂永智去安南。
安南在哪,鐵毅還真不曉得,比及兵部官董常清將輿圖擺出來,他才曉得安南在哪,同時也算體味到甚麼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若真等他率第二鎮去安南,黃花菜都涼了。
夔東兵作為周士相打算中的“擁唐派”已經被他從夔東救出放入湖北,現正在湖北攪得天翻地覆。金廈的鄭氏自從客歲北上遭受颶風退回後,也在休整,國姓爺冇有放棄北上的打算,他正在動手於本年再入長江。而鄭軍此次再入長江方是周士相所知的“國姓爺打南京”之役,也是他摘取東南果實的最好機遇。
朱統、郭登第他們或是為了大義,為了抗清大局,或是氣力有限,冇法和周士相對抗,這才挑選呼應周士相。可週士相真要另立新君,大義不在,朱統、郭登第他們會不會有彆的動機,實在是一件說不準的事。
永曆棄國的動靜一天不傳來,一天不被證明,周士相便不成能擁立唐王。他若這麼做了,不但會被天下擁明權勢唾罵,承平軍本身也會是以而內鬨。老四鎮且不去說,趙自強的第五鎮、蘇納的第六鎮、胡啟立的第七鎮也冇甚麼好擔憂,可鎮國將軍朱統的第八鎮、威遠侯郭登第的第九鎮、王興的第十鎮不免會是以事和周士相產生肮臟,進而離心離德。畢竟這些人情願接管周士相的批示,必然程度上是為了勤王,勤永曆這個王。他們的爵位和職位也是永曆給他們的,而不是周士相給他們的。即便現在他們接管了承平軍改編,但在承平軍體係中,他們還是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