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頭不戴清天,腳不踏清地[第1頁/共3頁]
第二鎮的旅校於世忠偶然看到了生員打扮的董常清,當時非常驚奇,他還從冇見過一個讀書人和民夫青壯一樣在那用力乾活,一點不嫌累不嫌臟。於世忠找惠州軍官問了董常清,軍中有長寧人立時便將董常清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事蹟奉告,於世忠大為佩服,認定此人有大材,便將其舉薦給鎮將鐵毅。
不想此事卻被縣衙的人流露給了董常清的村夫,董常清曉得動靜後連夜帶老母浮舟避往他處。綁人不成反把人給逼跑了,長寧知縣哭笑不得,知逼不得董常清,遂作罷。這知縣也是個氣度漂亮之人,未是以事生了害董常清之心,厥後幾年反倒決計保全,若非如此,董常清這等不肯剔發不肯換衣的讀書人早就被清軍捕來殺了,除非你跑到海上去。要不然江也好,河也罷,老是逃不出清兵手的。
董母鄉間女人,嫁與董家才幾年夫君便病死,她一女人拉扯兒子,被人罵作剋夫星,真怕有一日會叫宗族吃了他夫家的絕戶飯,將自個賣到他鄉給彆人做老婆。那幾年,董母活得真是擔驚受怕,直到兒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終是將壓在心頭十多年的苦衷放下,也算是揚眉吐氣,敢直著腰身在董家屬人麵前大聲說話了。這統統,隻因為兒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著大明的好,兒子讀的是聖賢書,聖賢可冇叫人去剔發替外族賣力,是以她果斷的站在兒子身邊,挑選和兒子一樣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陸豐很快就將那生員質料奉上了來,此人姓董名常青,惠州長寧縣生員,清軍入廣東後不肯食清栗為外族效力,便發誓詞“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故鄉造了一隻船,偕母坐在船裡,泛於河上隱居而生,吃穿都是由村夫買來後送至船上。
自永曆二年始。董常清整整十年未登陸一步,從青年景了中年。整整十年,他無日無夜不在盼著大明王師重回廣東,卻始終不得見王師,直覺得此生再也無機遇踏岸,不想卻有村夫前來相告,惠州城頭再次打出大明旗號!
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鐵毅同意了此事,成果被董常清說中了,蒙前人真的情願拿戰馬互換米麪,哪怕互換前提被剝削到頂點,對方還是咬牙認下來了。
鐵毅很驚奇,蒙前人有馬能殺了吃,怎會和承平軍互換米麪。董常清卻道那馬肉實在是吃不得的,煮不爛也消化不了,若耐久食用,必將積在腹中不得排擠,終究活活脹死。《本草綱目》中寫得很清楚,馬肉有毒,氣味臭,冇法排,故而蒙前人等閒是不吃馬肉的,除非是逼入絕境。明顯,城外的蒙前人是到了絕境了,要不然他們不會殺馬來吃。這墮入絕境的人但能有吃的,便不會在乎其他,所謂目前有酒目前醉,如果有挑選,他們是不會甘心被活活脹死的。